资讯中心

常外风波聚焦环评报告不忘初衷方得绿色公信

2016/4/25 11:19:29
64220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环评常州校园污染
导读:既然环评的目的是预防污染,那么有关方面可尽量将项目建设中的环境隐患纳入环评范围,同时全程增加有效信息供给,更好回应民众关切。
  【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尽管包括众多专家在内的旁观者,都以常识判断这些孩子的身体状况,与这块曾经被严重污染的校址有关;尽管常州市政府表示将认真调查核实,依法处置,对存在的问题绝不姑息。但是,到目前为止,对环评本身的质疑却仍受各方争议。

  
  图片源于新华社
  
  央视4月17日消息,常州外国语学校自搬新址后,493名学生检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个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等。经检测,该校区地下水、空气均检出污染物。学校附近正在开挖的地块上曾是三家化工厂,专家称校区受到的污染与化工厂地块上污染物吻合。
  
  根据常州市卫计委组织成立的医学专家组提供的数据,1月11日至2月29日上午9点,全市8家医院共接诊常外学生就诊及体检597人,部分检查指标异常的有133人。学校请来的医学专家表示,白细胞数和甲状腺相关症状,和学生的饮食、精神压力有关,同时也提醒手机和电脑放射线对孩子的影响。
  
  该校学生家长陈恕对这些说法将信将疑。和其他家长一样,独生子的一切饮食、作息,她都格外小心。儿子平时学习纯粹靠兴趣,并没有施加太多压力,而学校更是禁止孩子带手机等电子设备进校。
  
  和陈恕一样,更多家长将矛头指向了学校对面的“毒地”。“毒地”原本是三家农药和化工厂。2010年农药厂全部迁出后,政府对土地进行修复。在1月紧急叫停土地修复之后,环保部门和学校委托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均检验称:土壤、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指标合格。
  
  众所周知,环评的目的是预防污染,有关方面可尽量将项目建设中的环境隐患列入环评范围,全过程回应民众关切疑似地下水或土壤污染导致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部分学生身体出现不适之事,争议至今仍未平息。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学校建设的环评上。
  
  尽管当地环保部门和校方都不一次做过监测,其结果并没得到所有人认可。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常规检测指标,并没有满足一些家长的要求,将周边土地的化学残留包括在内。于是,各方都言之凿凿,却都说服不了对方。令人信服的终结果,还有待于环保部、江苏省等机构的调查,此事却将环评制度置于众目睽睽之下。
  
  作为新建校舍,项目施工首先需先批后建。然而,常州外国语学院相关文件显示,其环评报告明显晚于学校施工时间长达7个月。后,环评结果也是符合学校用地对环境标准的要求。这仅仅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正是这样一份审批过关的环评报告,把学生们陷入了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中。
  
  那该校为何要选址在污染企业地块旁边?按照教育部门的解释,这是因为学校原来的整体建筑存在安全隐患,要另建校区。他们表示,已做过相应的环评。“这个地块的土壤,包括检测都是达标的,就是因为选址的评估报告中,它也是符合规范的,是符合学校用地的。”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纪忠说。
  
  然而,媒体调查发现,当地官员认为符合规范的评估报告其实存在严重瑕疵。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阳生就指出,这份环评报告中只考虑了氨氮、重金属、pH值等常规的污染物指标,却没有考虑到农药的成分。
  
  更让人不解的是,已经确认符合建校规范的环评报告后还指出,项目北侧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已经受到污染,存在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报告还建议,为避免“所在区域地下水受到二次污染”,“本地块严禁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而实际上,建校所用的正是抽上来的重污染地下水。
  
  此外,作为建校依据的这份环评报告批复时间是2012年3月31日,然而学校奠基施工的时间却是2011年8月21日,也就是说,学校开始施工的时间比环评批复时间整整提前了7个多月,属于典型的未批先建。2015年9月,大批学生入校,但此时北边的污染土壤正在开挖修复中。
  
  是的,该环评显然存在重大瑕疵,只对普通污染物进行了研判,而对农药等有毒物质的检测却只字未提,这显然与学校紧邻化工厂废弃物处置场所的事实严重相脱节。报告固然有瑕疵,但至少指出北侧场地有严重污染问题,不得对地下水进行开发,但学校在建设和使用中仍然将地下水进行了开发。
  
  不忘初衷,方得始终。既然环评的目的是预防污染,那么有关方面可尽量将项目建设中的环境隐患纳入环评范围,同时全程增加有效信息供给,更好回应民众关切。比如,考虑到与学校毗邻的是原化工厂,环评时就可以增加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置预案,一旦公众有疑虑,也有利于查找问题所在。
  
  行百里者半九十。随着我国环保法律逐步完备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环评已经成为各地规划或项目的“标配”。如果能在严格落实已有程序的基础上,提升环评的针对性,让民众看到环评的“诚意”,类似事件的沟通便会更顺畅些。
  
  (本文综合人民日报、红网、新京报、南方周末)

热门评论

上一篇:全国人大常委会环保部长“面呈答卷”为哪般?

下一篇:天蓝水清休戚与共 成渝城市群欲造生态新样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