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蓝色海湾频遭陆源污染协同治理成对症良方

2016/5/31 11:09:32
52018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海洋海洋生态陆源污染
导读:财政部、国家海洋局日前发布《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通知》,对沿海城市开展蓝色海湾整治,中央财政将给予奖补支持。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一组数据显示出我国是不折不扣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900余个,主张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但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并不容乐观,近年来海洋生态退化、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蓝色海湾频遭陆源污染 协同治理成对症良方
  
  财政部、国家海洋局日前发布《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沿海城市开展蓝色海湾整治,中央财政将给予奖补支持,相关资金申报工作同步启动。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形势严峻,面临陆源污染严重,近海富营养化加剧,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等问题。因此《通知》要求,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重点支持、带动;综合整治、系统推动的原则进行重点海湾综合治理和生态岛礁建设。
  
  重点海湾综合治理以提升海湾生态环境质量和功能为核心,提高自然岸线恢复率,改善近海海水水质,增加滨海湿地面积,实施综合整治工程,打造“蓝色海湾”。生态岛礁建设以改善海岛生态环境质量和功能为核心,修复受损岛体,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升海岛综合价值。
  
  中央财政对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重点城市给予补助,补助资金总额为:计划单列市4亿元,一般市、区(地市级)3亿元,资金分两年安排,第二年将根据工作考核结果拨付。中央补助资金由地市政府统筹安排,用于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局部海域污染严峻
  
  来自国家海洋局的公开消息称,2015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陆源入海污染居高不下,海洋环境灾害仍然突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86%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
  
  国家海洋局近日对外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符合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海水、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生物多样性状况保持稳定,海洋功能区环境满足使用要求。赤潮灾害有所减少,发现赤潮共计35次,累计面积2809平方公里,分别较上年减少21次和4481平方公里。
  
  公报同时指出,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严重,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4个大中型海湾中,21个海湾全年四季均出现劣四类海水水质;在实施监测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分别占14%、76%和10%;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仍然较低,88%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
  
  据了解,2015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部门,深入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重点开展了管辖海域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生物多样性状况趋势监测。共布设监测站位约11000个,获取监测数据约200万个。
  
  恶化根源是什么?
  
  众所周知,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部分海洋由于过度开发造成了资源衰退,使得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遭到破坏。我国海洋资源衰退主要表现在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方面。
  
  据公开资料,仅在2012年我国滨海湿地面积为594万公顷,比2000年减少近100万公顷。与滨海湿地面积减少同样严峻的是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足造成的浪费。我国海水和海洋资源开发程度和水平仍很低。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和障碍。2014年,我国全海域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海洋水体的污染破坏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得海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下降,直接影响海洋渔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仍不足。2012年我国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8%,与发达国家70%的贡献率相距甚远,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国海洋科技部分重点领域的创新进展仍较为缓慢,如海洋观测设备仪器制造技术的自主创新、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以及海洋能源的开采技术等。
  
  海洋产业布局缺乏系统性导致用海行业冲突加剧及海域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不同行业用海矛盾突出。沿海地区不同行业在分配使用岸线、滩涂和浅海方面的矛盾一直存在。二是海洋资源过度开发与开发不足并存。
  
  加大陆源污染治理
  
  而在2016年1月以来,不仅惠州海域,广东珠海、深圳和汕尾海域也相继出现规模不等的赤潮。专家表示,陆源的污染随江河入海,是造成赤潮的重要原因,有毒有害赤潮可酿成重大水产损失。
  
  “人类活动会带来陆源污染随江河入海,这是造成赤潮的重要原因。”暨南大学教授吕颂辉说,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等区域是我国赤潮多发区域,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随江河入海,氮、磷等营养盐类增加,造成海域富营养化,为赤潮创造了条件。
  
  相关专家表示,应加大对入海陆源污染治理,从源头上防范赤潮灾害。来自媒体的报道消息称,近年来广东惠州市加强陆源污染管控,2015年投入10亿多元开展清水治污工程,开展河涌污染整治、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镇级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建设。
  
  应对赤潮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当前跨区域的赤潮规范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尚待加强。董艳红说,此次惠州海域赤潮持续过程中,深圳和汕尾海域也都出现过赤潮,虽然水域相连,但各市相关职能部门的监测方式不统一、信息共享不太充分。
  
  “‘各扫门前雪’的监测体制不适用于应对赤潮等海洋生态现象,以严格手段对赤潮进行摸底式监测和研究势在必行。”吕颂辉说,应加强省级统筹,实现赤潮跨区域信息互通共享,协调一致应对赤潮现象。
  
  “赤潮就像蓝色大海里的‘红灯’,警示我们应保护海洋环境,减少污染物入海排放。”业界资深人士谢学东说。
  
  (本文综合中国环境报、新华网、中国经济网、经济参考报)

热门评论

上一篇:水处理携手PPP模式 将遭遇融资挑战

下一篇:一揽子政策需跟上 绿色污泥暗藏百亿契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