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产能缺口开始释放危废处理景气度提升

2016/6/8 10:19:14
47479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稻米
关键词:危废处理危废处理设备危险废物
导读:根据业内分析,危废行业盈利性好、行业具有资质、地域、技术壁垒,并且近两年产能缺口开始释放,行业整体景气度持续上升。
  【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这厢是面临的困境,那厢是高热度的市场行情,我国危废处理行业正在遭遇“冰火两重天”。根据业内分析,危废行业盈利性好、行业具有资质、地域、技术壁垒,并且近两年产能缺口开始释放,行业整体景气度持续上升。



产能缺口开始释放 危废处理景气度提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环保部门对危险废物管理工作的加强,危险废物种类、数量随之不断增加,但各省、市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多数产废单位无法及时转移危险废物,危险废物处置费用偏离处置成本,危险废物超期贮存,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的风险增大,给环境安全带来隐患。
  
  我国危废处置面临的困境
  
  据专家研究估算,当前我国危险废物产生量约为1亿吨/年,而每年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实际的利用处置量仅为1500万吨左右,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量仅占产生量的15%。那么,其余85%的危险废物去向如何?据了解,部分危险废物可能通过非法途径流失在环境中,也有很多被没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企业接收、消纳。
  
  “我国化工、炼油、采矿、医药、金属制品等行业每年产生的数千万吨危废物,按规定须交予有资质的环保企业处理,成本平均五六千元每吨。”业内知情人士透露,“但一些企业不愿承受昂贵的处理成本,就以超低费用将危废物私下转交给无资质的企业或个人,后者多通过违法方式处理,譬如偷排、非法倾倒。”
  
  “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能力不足是行业目前面临的大问题。”东江环保总裁陈曙生在去年一次行业论坛上曾这样表示。而从不少工业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看,当地危险废弃物处置设施能力与地区工业发展需求确实存在比较明显的不配套现象。
  
  危废处理政策的演变过程
  
  由于其特殊性,危险废物一旦处理不当将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国家对于危险废物的管理一直非常重视,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于环保的诉求不断增强,危废政策出台更加密集:
  
  1989年,我国便加入了《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以遏止越境转移危险废料,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料。
  
  1995年,我国部固废领域的专门法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修订)》中,规定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向地方政府申报。
  
  2003年的发布的《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中,提出建设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31个,新增危险废物处置能力282万吨/年,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300个,新增医疗废物处置能力2080吨/日。开启了我国危废处理中心产能扩张的序幕。
  
  2005年发布的《关于实行危险废物处置收费制度促进危险废物处置产业化的通知》中规定了危废处理厂商向危废产生单位收费的制度,从而奠定了危废处理厂商收费运营模式的基础,推动了危废行业的产业化。
  
  2008年,环保部发布新《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详细列明危废的种类和具体物质,为危废管理划清范围。
  
  在危废处理设施逐步完善后,为保证危废的有效处理,2012《“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规定,持证单位危险废物年利用处置量比2010年增加75%以上;市级以上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自行利用处置危险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设市城市(包括县级市,地级市和直辖市)医疗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进一步促进危废处理产能的扩张和利用效率提高。
  
  危废处理开辟的市场蓝海
  
  目前国家还没有配套出台完善的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项目贷款贴息、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鼓励政策,比如,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等。同时,全国层面,缺少实验室危险废物处置单位。不过,随着危废处理渐成热点,市场资本不断涌入,危废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行业或迎来千亿发展空间。
  
  有投资机构分析,近两年产能缺口开始释放,行业整体景气度持续上升。处在起步并加速上升的时期。但同时,由于国家管理严格,危废行业具有资质、地域、技术等壁垒,并且新建设施存在选址困难等原因,外延并购是进入异地危废处理市场的主要途径。收购等资本运作将成为这一轮扩大份额、抢占区域市场的大推手。而这一点也在被市场印证着。
  
  中国环保在线认为,危废处理领域,一定会演化成巨头企业占据份额的市场,这是由危废处理的宽覆盖面,高技术含量和处理基地的高整合能力决定的。我国目前危废处理市场竞争状态依然处于非常初级的无序竞争阶段,基本是地方各自为政的形式。
  
  而地方政府需要将当地危废处理搞好,满足中央对于环保监管的要求,就只能面临两条路:一是地方自筹资金,引进资金,培育地方的全覆盖的企业,而这种方法耗时耗力。另一种方法就是引进市场已有巨头,一步到位,做到地方危废全处理。后一种方法,无疑是目前面临财政压力,环保压力的地方政府愿意选择的方法。
  
  (本文参考:中国环境报、危废鉴定利用、《财经》杂志、瑞熙投资)

热门评论

上一篇:浅析德国、日本、新加坡三国建筑垃圾处理经验

下一篇:危废处理空降千亿市场 巨头企业或占份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