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产能加速却难接地气海水淡化何处安放

2016/6/16 8:09:28
52240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污水处理设备水处理海水淡化
导读:“尽管这几年国内海水淡化喊得很响,但尚未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业内人士指出,因为海水淡化的现实有些“骨感”。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美国某市场研究机构曾发布《2013-2018年海水淡化设市场趋势与预测报告》。报告指出,截至至2018年,海水淡化设备市场的市值将有望达到152.74亿美元,2013年至201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9.1%。然而,与之相悖的是,中国的海水淡化产业却一直缓慢前行。

  
  产能加速却难接地气 海水淡化何处安放
  
  有资料显示,当前有150个国家都在实施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产业每年增长15%,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在《旧约·出埃及记》里,摩西带领希伯来人逃离埃及,在旷野中走了3天找不到水喝,后来到了一个叫玛拉的地方终于发现了水,但是水又苦又咸。摩西向耶和华求救后,将一棵树丢到咸水里,水立刻清甜可饮。据此,有文献将人类次进行水源淡化的做法,追溯到《圣经》,当然学界不少人认为这过于牵强。相比之下,古希腊水手煮沸海水取淡水的做法,显然更为可信。
  
  视线回到现代。水资源危机对海水淡化提出了的需求。海水冻结法、电渗析法、蒸馏法、反渗透法等更的淡化技术,先后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当前居于主流的是膜技术(包括反渗透、电渗析、电去离子等)和热技术(包括多效蒸馏和多级闪蒸等)。根据海水淡化数据库统计,反渗透(RO)和多级闪蒸(MSF)技术设备,各占海水淡化装机容量的60%和26.8%,优势明显。
  
  产能11天注满一个西湖
  
  目前,中国海水淡化工程总体规模不断增长,海水淡化日产规模已达94.21万吨,同比增加4.58%,约占的1%。换言之,中国海水淡化工程每11天的产量就相当于一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
  
  另据《中国海水淡化年鉴(2014)》,截至2014年底,中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12个,其中有94套海水淡化装置投产,主要用于工业用水和市政供水,分布在沿海9个省、区、市,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沿海城市和海岛。
  
  其中,中国北方的海水淡化工程以大规模的工业用海水淡化工程为主,主要集中在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电力、钢铁等高耗水行业。南方的则以民用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居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海南等地,以百吨级和千吨级工程为主。
  
  中国海水淡化现阶段所采用的方法多为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法。数据显示,反渗透法装置日产量62.46万吨,约占海水淡化总产水能力的65.29%;低温多效蒸馏法装置日产量32.1万吨,约占海水淡化总产水能力的34.07%。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总工程师阮国岭指出,我国海水淡化总产水规模,已从2003年不足3万吨/日增长到目前的90万吨/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同时,在低温多效技术和反渗透技术等两种主流技术上取得突破,部分技术成果已达到先进水平。
  
  为何步履蹒跚?
  
  由此,业内专家认为,加快应用淡化水,扩大海水淡化水应用规模,发挥海水淡化水的保障作用,是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但目前在居民生活用水推广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
  
  但据《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要达到220万吨/日以上。如今看来,这一目标有些遥远。新近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海水淡化实际产能为92.69万吨/日,不到预期的一半。
  
  “尽管这几年国内海水淡化喊得很响,但尚未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天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研究所海水淡化研究室副主任赵河立评价。因为海水淡化的现实有些“骨感”。
  
  ——成本。业界资深人士崔远声指出,如今海水淡化水的成本比一般城市自来水每吨多7元到8元左右,在市政用水大规模应用上存在成本压力,因此,该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在海岛和海洋渔业上,这些领域因缺水而对价格较为不敏感。
  
  ——技术。阮国岭说,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无论单机规模还是工程规模,与差距较大,膜市场国内产品占有率偏低,需要开发性能更好的膜来降低水的处理成本,开发特种性能的膜和工艺以应对不同的处理需求,尤其是零排放的需求。
  
  ——污染。海水淡化工艺中,浓盐水、退役膜等都会造成一定污染。中国盐业协会副理事长、中盐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朱国梁说,海水淡化过程中,每生产一吨淡水将副产1—2吨浓盐水,如果直排入海,浓盐水将对海洋生态环境特别是封闭性海域产生危害,这已成为制约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而事到如今,海水淡化专家们已冷静了许多,他们不奢望淡化海水未来流入每一个寻常百姓家,只期待有朝一日,它能成为工业用水的重要补充以及沿海城市的主要供应水源,因为“解决城市供水难题,既要节流也需开源”。
  
  (本文综合环境与生活网、新华网、经济参考报、经济日报)

热门评论

上一篇:重价格轻技术 治理黑臭水岂能病急乱投医

下一篇:撬动经济杠杆 “水十条”紧抓市场之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