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非法异地排污日渐猖獗黑色利益链亟待斩断

2016/6/23 10:11:14
46644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稻米
关键词:异地非法排污固废处理危险废物处理设备
导读:近些年来,随着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为了转嫁污染压力,非法异地排污现象已呈多发态势并愈演愈烈。
  【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近些年来,随着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为了转嫁污染压力,非法异地排污现象已呈多发态势并愈演愈烈。相关专家表示,非法异地排污存在随机性、隐蔽性等特点,加强源头管理是关键。



非法异地排污日渐猖獗 黑色利益链亟待斩断
  
  漆黑的夜晚,油罐车司机把管子拉到河边,将罐内的废液排进河道;返程的货车将他省企业委托运输的废水倒进“自家”湖泊;赶路的农用三轮车把废旧化工桶顺路丢在路经之地的荒郊野外……这些行为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将污染物进行转移偷排,以达到转嫁污染压力,逃避有效监管的目的。
  
  非法异地排污越演越烈
  
  近几年来,部分省市非法异地排污事件时有发生,给污染受纳地区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并呈现越来越烈的态势:
  
  2014年底,浙江海宁破获一起跨越江、浙、沪、赣四省的特大污染环境案件。不法分子将30余万吨有毒污泥通过船只运往异地非法填埋,或直接排污京杭大运河和鄱阳湖;
  
  2015年,违法企业从北京将高危废液偷排河北致一人死亡;
  
  2016年6月,河北省检察机关通报一起地跨多省处置危险废物的环境污染案。2012年11月至2013年8月,500吨高危工业废物从江苏运出,在河南完成“包装”后,被不法分子违法倾倒在河北、山东多省。
  
  环保部固废与化学品管理中心何艺博士近日表示,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危险废物产生量从2000年的830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3634万吨,年均增长率达11.1%。而据专家研究估算,我国每年危险废物产生量超过1亿吨,约有7000万吨的废物尚未纳入环保部门的统计范围之内,大量环境风险处于不可控状态。
  
  另有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各级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2180件,其中涉及危险废物违法案件约占移送案件总数的40%。
  
  打破异地排污黑色利益链
  
  环保专家和基层官员表示,非法异地排污现象已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一般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后倾倒在农村。有的运输距离长达数百公里,需经过生产、转运和倾倒等环节,只要一个环节把好关,此类事件或将被制止。遗憾的是,一些地方不仅没把好关,甚至为不法分子撑起了“保护伞”。
  
  就防范异地排污现象来说,应该说目前并不缺少制度供给。举个简单的例子,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对环境违法犯罪的认定,已经不再要求必须有损害后果,只要排污行为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入刑”了。跨区域转移污染的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早已触犯法律。如果监管部门“动真格”,发现一起就查处一起,及时将违法排污线索移送公安机关,则能形成打击环境犯罪的震慑氛围。
  
  《环境保护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非法异地排污除了企业无良外,地方政府与环保部门难辞其咎,如果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积极作为,此类案件也将会逐渐减少。
  
  具体到打击异地排污来说,关键是要落实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应该说,各地曝出的异地排污事件,问题不少,教训深刻,但解决方法并不复杂。有关部门应该将阵地前移,加强事前和事中监管,摸清企业污染物生产情况,建立清晰明白的台账,敦促企业认真落实污染物申报、监测、转运、处置的相关制度,防止企业逃避监管、污染物“体外循环”。另外,对相关环境违法事件,要依法依规予以严打,真正做到“零容忍”。
  
  拓展阅读:什么是异地排污?
  
  异地排污是指违法企业为了逃避环境执法处罚,降低经营成本和污染处理费用,将自己产生的污染物偷偷转移到他处的恶劣行为。近两年来,不少省市区环保部门接连遇到多起污染案件,这些案件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将污染物进行转移偷排,以达到转嫁污染压力,逃避有效监管的目的。取证抓捕难也是遏制异地排污的难题。排污车一般选择夜间在企业聚集地进行偷排,以扰乱环保部门视线。

热门评论

上一篇:千亿资本大举涌入 群雄积极备战碳交易

下一篇:落地项目模式全梳理 中国式PPP跃然纸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