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环保并购热潮不减民资纷纷抱国企“大腿”

2016/6/27 8:58:28
55223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环保并购民资
导读:随着环保对于各路资本的吸引力愈发增加,国企、民资的市场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环保产业并购依然以频发的小单交易为主。环保公司11项收购案涉及金额共17.6亿元。从并购类型上看,以战略布局和转型为目的的跨领域并购依然占所有案例的相当比重,几家重工、建筑工程从业企业实施对环保产业的战略布局。在此期间,国企、民资的角色转变正成为环保市场另一新兴现象。

  
  环保并购热潮不减 民资纷纷抱国企“大腿”
  
  随着环保对于各路资本的吸引力愈发增加,国企、民资的市场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日前,环保领域专业分析机构E20环境平台发布分析报告指出,近期市场再现国企入股大型环保企业案例,且近年来此类情况发生的频率逐渐加快,意味着环保产业“国进民退”风潮再起。业内认为,PPP的全面启动对民企融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资金雄厚且技术的国企注资,将给民营环保企业带去相当的竞争优势。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东江环保进行股权重组,公司实际控制人将6.98%的股份协议转让给了广东省的国资企业,被业界称为正式戴上了“红领巾”。然而,其实这一股权收购案并非个例,2015年业界的环保企业桑德、碧水源也分别接受了非常“可观”规模的国资入股。
  
  实际上,对于国资接连入股民企的行业影响,业内看法并不一致。有分析认为,这反映出了民企没落的态势,也佐证了“民企拼不过国企”的现实;也有人直言这是技术型企业接通资本及市场资源的一步好棋,是企业打通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民营环保企业已广泛认可国资入股带来的优势,但仍有业内人士担心,一旦接受国企大笔投资乃至控股,民企原有的创新活力及针对市场变化快速调整的应变能力将受到侵蚀。
  
  并购潮起热度不减
  
  据公开资料,2014年以来,A股环保行业并购显著增多,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的并购数量达160起,总金额396亿元,平均每笔并购金额为2.5亿元。业内人士指出,环保公司凭借其资金与平台优势,采取横向并购扩大产业规模,或纵向拓展延伸产业链,以实现业绩估值的“齐升”。
  
  而对于被并购方而言,融资是这类环保公司的普遍诉求,寻求被并购或IPO是其终选择。对于环保公司而言,只在某一领域深耕,空间有限,很难做大做强,通过同业并购实现主业壮大或区域扩张、拓展产业链打造综合环保服务商是环保类上市公司发展的一大特点。诚如瀚蓝环境收购冠创中国,走出南海,实现跨区域的拓展;中原环保收购五龙口污水处理厂迅速扩大污水处理规模;东江环保收购如东大恒和珠海永兴盛,夯实危废处理主业等。
  
  同时,相近环保产业细分领域间的拓展,实现产业链条延伸也是2015年环保产业并购的一个特点。比如桑德环境收购河南恒昌,进入再生资源贵金属回收领域;聚光科技先后收购鑫佰利、三峡环保,从监测行业拓展到环境治理行业;天壕节能收购北京华盛拓展天然气业务;易世达收购神光格尔木拓展光伏业务等。
  
  值得一提的是,环保并购基金的加速设立,使得该行业的并购更为。据统计,2015年以来,环保行业上市公司与各类投资公司纷纷成立产业并购基金,总规模达200多亿元,投资领域涉及固废、水处理、大气治理等多个领域。广发证券分析指出,企业融资能力直接关系到其后续拿单能力,目前披露预案尚未完成的融资规模达220亿元,再融资进程值得关注。
  
  “民进国退”渐生
  
  而在2015年,环保跨界并购仍是一个持续的热点。江苏宜兴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表示,环保产业又迎来一个新的现象:大量以资本为主的外行进入环保,让中小型环保企业面临很大的挑战。
  
  民营企业单凭自身很难取得业务、取得市场,为此不得不采用别的“捷径”。据朱旭峰介绍:“有一家民营企业,在内蒙古有几项业务,他提出要和我们合作,送10%股份,希望借此赢得一种身份。”在转型压力下,近年来具有资本优势的国有大型企业纷纷转投环保,跨界并购市场可谓风生水起,包括葛洲坝集团、中国石化、中信集团、中国中车、中国中铁等大型国有企业都已纷纷布局环保市场。这对仍以中小型环保企业为主的环保市场将带来何种影响呢?
  
  一些业内专家认为,国有企业具有雄厚的资本,它们进入会给环保行业注入大量资金,但也会给环保企业带来冲击。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长远来看,这些大企业进来后将加剧整个行业的竞争和整合,加速企业集中度的提高,如果一些小企业本身没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缺乏某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只是同质化的竞争,小企业的困境就很难改变。
  
  在此背景下,中小型环保企业该如何“突围”?首先是构建现代企业,其次要有核心技术。朱旭峰认为,除了加强企业自身“内功”的修炼,企业在市场上的打法也要改变。
  
  “小而美”如何找出路
  
  除了重资产集团和进军环保领域的大型央企,一些具备核心技术的小型环保企业一直被形容为“小而美”,在不少这类企业被重资产集团收购后,他们的发展也是业内关注的重点。
  
  在不少人眼里,小型企业寻找行业“大佬”合作是发展路径之一。开创环保董事长包进锋坦言,作为规模较小的企业,要找“大鱼”寻求合作。他将目光锁定在“大”的几家企业上,找到了北控水务、首创股份。“想成为小的企业,一定要跟强的人打交道,你才可能变成一个小强人。”
  
  现在看来,这些“大鱼”的食量确实不小。据E20研究院预测,近5年内,重资产集团已运营的污水处理厂的药剂和维护维修的采购金额约350亿元;假设重资产集团5年内新增项目恒定,工程采购和设备采购额将达到1250亿元。“预估5年内,重资产集团采购市场总空间将达1700亿元。这确实给中小环保技术和设备企业创造了生态组合的机会。此外重资产集团直接面临强烈的市场竞争,与技术性公司的合作,也是其提高获取新渡口能力的重要基石。”薛涛说。
  
  除了与重资产集团寻求合作,小型环保企业也不忘修炼“内功”。“其实创新是需要能力的,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有创新的能力。每一次创新都意味着一次颠覆,需要人力、资本等方面非常大的投入。现在,我们要做减法,在细化的市场找到自己的路径。”业界资深人士如是说道。
  
  (参考资料:中国证券报、北京商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环境报)

热门评论

上一篇:优先关注环保基建 亚投行将启新一轮绿色盛宴

下一篇:四大源头监控土壤污染 保证“菜篮子”安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