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涛声依旧”步步紧逼武汉治涝难解经济账

2016/7/13 11:15:58
53846
来源: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武汉内涝污水处理设备
导读: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来说,大概没有哪一个难题,会像城市内涝那样顽固、那样让它头疼吧?
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来说,大概没有哪一个难题,会像城市内涝那样顽固、那样让它头疼吧?据说这个地方发生水灾的历史,早的记录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85年。这是由于武汉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这座城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原本就建立于一片低洼的沼泽之上。它曾经被称为“百湖之城”,所谓“百湖”,正是它作为沼泽之地的印迹。

经历一夜暴雨,江城武汉迎来此番雨季的猛烈考验。2016年7月6日,根据武汉市防办当天上午十点半发布的消息,武汉全市中心城区加东湖高新区一共出现了约150处渍水点。暴雨导致全城停课,企业调休,上百条公交线、长途客运线停运,部分地铁站停止运行。

湖北全省也未能幸免此次洪灾。根据新消息,6月30日以来的强降雨已造成湖北省17个市、80个县超过一千万人受灾,死亡47人,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发挥突击队作用”,大力支持地方做好防汛救灾工作。

当天下午,武汉市防汛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6月30日20时至7月6日10时,武汉本轮强降雨已累计降下560.5毫米,这场降雨突破武汉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周持续性降水量大值。

“此刻,武汉处在自1998年以来、十多年未有的外洪内涝、腹背受敌的艰难时刻。”武汉市水务局称。

 全城又“看海”

今夏南方的暴雨来势汹汹。6月底7月初,不仅多地连续遭遇强降雨侵袭,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长江也出现今年第1号洪水。6月30日以来,湖北遭遇今年以来强一轮降水过程,成为南方暴雨洪涝的重灾区。在湖北鄂州,建成的体育场变成了大澡盆;在武汉,东湖团山隧道滑坡、举水河新洲段溃口、暴雨致围墙倒塌砸死8人、武汉市内45处路段渍水严重车辆禁行;湖北全省1107座水库超汛限水位……难免,武汉再现城市内涝。

早在2011年6月,武汉遭遇1998年以来强暴雨袭击,导致88处地段严重渍水。自此,网络上开始流传“夏天到武汉来看海”的段子。没有哪个地方政府会对这样一个“标签”贴到自己城市身上视而不见。2013年4月,武汉市启动了《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总投资超过130亿元,重点治理城市排水系统。2015年1月,武汉市政府又印发《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涝、治污、供水两年决战行动计划》。同年4月,武汉正式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地下空间不仅是城市的“里子”,更是巨大潜在资源,“你们要用好这一资源,拓展新空间,再造新武汉”。然而,时隔一周后的一场暴雨,让武汉再次因“看海”陷入尴尬。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严登华认为,武汉是一个多湖区域,在未来海绵城市设计中,应当把水与湖、江、地表联动关系合理构建起来,合理利用现有的储水空间,并构建起相应的储水空间。严登华说,在城市建成区范围,排水标准需要进一步提高,保证管网水网畅通。

内涝全怪百年一遇?
  
但除了天灾,此次内涝的武汉,亦被视作“人祸”的一部分。内涝可以说是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长期“先地上后地下”的城市建设模式带来的恶果。以“百湖之市”著称的武汉,近几十年来的城市开发、违法填湖导致城市水系和湖泊面积不断萎缩,致使城市雨水的自然吸收和调蓄系统能力减弱和丧失。

1950年代湖泊面积达1581平方公里,城中湖有127个,80年代已经缩减为874平方公里。近30年来,又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城中湖也缩减为30多个。与之相对应的,武汉市城市建设区总面积则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455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507平方公里,5年间面积增长了11.53%。

过去,土壤和水塘能够储存大量的水,而现在,随着城市建设“大干快上”,大量绿地、湿地、水塘消失了,城市“硬底化”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致一到下雨,雨水难以自排,90%要靠排水管网才能排走。而武汉的排水系统显然无法担此重任。武汉有些管网甚至是清朝年间修建的,排疏能力退化严重。武汉市水务部门曾表示,日降雨量或小时降雨量超出“一年一遇”标准的情况,在武汉每年平均要发生7—8次。

三年前,武汉水务局通过了《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投资130亿元,改造、完善市内排水系统,信心十足号称三年后武汉将告别“看海”。当时的媒体宣称,“三年攻坚计划完成后,将能抵御200毫米/24小时、50毫米/1小时的特大暴雨。这样的雨量在武汉历史上平均10年才会出现一次”,“一天下15个东湖也不怕”。

武汉治涝下一步
  
由是,城市排水设施设计标准偏低,再次被频繁提及。武汉市规划设计院一位专家解释了这一现象的具体历史成因,“一是解放初期为节省经济投资,我国城市管网系统设计沿用苏联高寒少雨地区暴雨排放标准,取值较低,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标准;二是城市热岛效应导致暴雨频发,在原设计重现期下,降雨强度增大,进一步凸显现有城市排涝标准降低。”

此外,武汉历史上就是一块沼泽地,主要依托水路,泽水而居,较低的地势决定了武汉排水能力很差。“武汉市虽然近些年开始重视起湖泊的蓄水防洪作用,但建国以来的大规模填湖造城,一方面大大削弱了武汉市的排水防洪能力,一方面也不得不让武汉市消耗更多的投资治理城市内涝。”武汉大学一位城市设计专业教授表示,“武汉市水务局130亿元的投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据估算,武汉市还需要投资至少200亿元,才能真正让武汉不再‘看海’。”

“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得城市排水系统标准低、年久失修等问题凸显。”业界资深人士黄志龙直言,武汉作为全国内涝为严重的城市之一,曾在2015年制定了详细的内涝治理方案,计划三年内投资162.9亿元,实施项目455个。然而,在其资金来源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央和地方财政三年累计投入仅30亿元,其他133亿元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长期贷款、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而作为公共产品的城市排水系统,因无法盈利,很难实现预期投资目标。”

暴雨之后,武汉天气放晴,中心绝大部分路面人车如织。不过,武汉治涝依旧道阻且长。据《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2012—2030)》显示,预计到2017年,将有效应对10年一遇的暴雨,到2025年,将有效应对20年一遇的暴雨,到2030年,一般地区要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重点地区和路段要有效应对100年一遇的暴雨。

(参考资料:南方周末、腾讯财经、财经日报、凤凰网)

热门评论

上一篇:陕西发布环境整改方案 加速清理违建项目

下一篇:大地埋式污水处理厂首秀 京城治水酝酿升级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