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揭开全国首例大气污染公益诉讼案背后的秘密

2016/7/25 14:47:45
40854
来源:东方网
编辑:稻米
关键词:废气处理环保公益诉讼工业废气处理
导读:日前,全国首例大气污染公益诉讼案,其天价判罚额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和标本意义。
  【中国环保在线 媒体导读】日前,全国首例大气污染公益诉讼案,其天价判罚额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和标本意义。各方亮剑,后”斩妖”的过程,我国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一览无遗:地方相关部门环保工作软弱无力;当地相关部门工作方式的简单粗暴。落实环保部门省以下垂直管理、建立客观公正的第三方环评机构等多项措施,必不可少。



揭开全国首例大气污染公益诉讼案背后的秘密
  
  近日,全国首例大气污染公益诉讼案在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全国环保组织中华环保联合会的大部分主张获得法院支持,被告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支付二千多万元用于改善德州大气质量。这则案子无疑让“污染钉子户”晶华集团为之前的违法排污付出了惨重代价,也警示其它类似企业“且行且珍惜”。尤其作为首例大气污染公益诉讼案,其天价判罚额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和标本意义。
  
  回顾晶华的排污史可谓是顽强战斗的典范,在被国家环保部点名批评、山东省环保厅行政处罚、德州市政府一再要求整改下,晶华依然在老化的脱琉设备“掩护”下不误生产。这种好日子持续到中华环保联合会的一纸诉状,被告第二天,市委约谈德城区和晶华公司负责人,确定晶华停产,在天瞿工业园区新建厂址。晶华在各方监管紧盯之下依然不负责任的违规排污,遭受天价索赔和停产也算“罪有应得”。只是透过这样一个各方亮剑,后”斩妖”的过程却可一窥环保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地方政府环保工作软弱无力。晶华公司的排污行为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二年三年,这么长时间,当地环保部门在干什么?企业何以有那么大胆量“顶风作案”?政府对企业一直以来的姑息、迁就,造成了企业的肆无忌惮,正是瞅准了政府不敢拿他怎么样,不会动真格的,所以才得意忘形。当然政府如果真想“动手”,手段还是有的,公益诉讼第二天企业就被关停不就是有例证吗?联想到前段时间有地方贸易恰谈会虚报交易额,也就可以理解当地政府环保工作不力的“苦衷”,毕竟是纳税大户,看似就一家企业,或许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支柱呢!这里当然有唯gdp的政绩观在作怪,还迁涉到政绩评价体系的改革、落实问题。但即使在绿色gdp语境下,也不是不要gdp,何况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德州市的经济发展目标是达到山东省平均水平),对于发展经济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与其在此批判地方政府政绩观的转变不到位,不如考虑如何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环保事业。比如在省级或者层面在企业技改资金投入上考虑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倾斜,采用转移支付和增加补贴等方式减轻和弥补当地淘汰落后产能和为保住青山绿水作出的牺牲。目前我国正处于产能转移的过程,东部地区过剩产能如何以符合环保标准的方式落户中西部地区并且避免某些地区为吸引企业“入住”降低环保标准或者在环保上作手脚,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再转移的老路,这不仅有待环保执法力量的增强,也需要柔性的扶持措施以调动当地政府主动作为的积极性。
  
  其次,政府工作方式的简单粗暴。对违规排污企业,要么无所作为,要么就关停迁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不到执法的智慧和,看到的只是权力的任性。试问如果企业的环保标准不达标,即使远离了居民区不还是要污染吗?远离居民区只是整改的步,在这之后新建厂区的袪污除尘脱硫脱硝装备、实时环保监测设施系统等都应同步建立自不待言,而在这之前其实也可以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及早督促企业加强环保投入;实行建立在严格监管之上的企业间碳排放指标交易,倒逼企业改进环保设施;采用税收部分减免方式减轻企业环保负担;技改资金及时补助到位;环保监测设备安装到位;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建立企业与市民基于真实环评数据上的信任关系,为企业的迁移争取更多时间和舆论空间。而不是像现在企业直接停产等待新建厂区建成,由此一来,企业的客户资源肯定会有流失,工人也要失业,而与所在行业脱勾一年(新厂建成需要一年多时间),企业再次“入行”,能否跟上潮流也还是未知。这样环保代价确实太大,而且本应该可以避免。
  
  全国首例大气污染公益诉讼案获胜,其在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标本意义和对其它污染企业的警示作用不容小觑。但在实质上还是走了先污染后掏钱的老路,无论对于企业自身、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还是民众身体健康权的维护,其实都得不偿失。司法救济作为环保的后一道防线,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其“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从不缺席”的一面,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强化地方政府环保主体责任、落实环保部门省以下垂直管理、建立客观公正的第三方环评机构等多项措施,让环保关口前置,少一些事后诉讼,多一些事前处置,将污染苗头扼杀在萌芽,岂不更好?
  
  原标题:“大气污染公益诉讼案”获胜后

热门评论

上一篇:传承世代“工匠精神” 故宫排水系统获赞赏

下一篇:困局之下煤化工行业是否还有潜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