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三问海绵城市“治涝答卷”百亿资金趴在账上?

2016/7/26 9:15:53
47949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处理海绵城市
导读:从2012年提出概念至今,尤其是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已历时一年,暴雨来袭,为何海绵城市难成吸水海绵?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近年来,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中国正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让城市内70%降雨就地消纳利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王家卓指出,根据国务院安排,到2020年,中国20%城市要达“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目前30个城市正试点。2015年,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启动首批16个城市试点,2016年又新增14个城市。

  
  三问海绵城市“治涝答卷” 百亿资金趴在账上?
  
  内涝导致“看海”城市正从我国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从南方城市向北方城市快速扩散,甚至扩大到干旱少雨的西安、沈阳等西部和北部城市,且这一趋势开始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长此以往,曾经的“你困在家中看海,看海的人在岸上看你”般的旁观心情,必将变成“一起泡在家里看海”的切肤之痛。
  
  无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从科学规划层面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恢复城市自然生态”,还是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印发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各地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无疑都是在为各地掀起的“海绵城市建设热”再添“火力”。
  
  毫无疑问,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核心战略之一,一举一动自然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从2012年提出概念至今,尤其是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已历时一年,暴雨来袭,为何海绵城市难成吸水海绵?
  
  万亿市场就此打开?
  
  据公开资料,今年已经有79个城市出现内涝。业内分析认为,近年来各地城市化建设中产生诸多弊病,诚如河流、湖泊和湿地被填埋占用、绿地面积严重不足、城市地面过度硬化等等。这些开发方式终造成当前许多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的内涝威胁。
  
  在此背景下,能够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海绵城市”建设正日益受到重视。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券商分析师杨若木指出,“海绵城市从概念提出到试点城市名单出台仅用了一年半时间,进程远远快于市场预期”。早在2013年12月,海绵城市概念便提出;随后,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等发布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年4月,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出炉。
  
  2016年来,海绵城市建设进入政策密集发布期。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规模,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由此市场普遍预测,截至“十三五”末期,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将超万亿元。具体为,到2020年,总投资规模将达到1.18万亿元至1.77万亿元,到2030年,总投资规模将达6.4万亿元至9.6万亿元。
  
  “未来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扶植力度、总体投资规模、地方投资落实速度都存在超预期的可能性。”杨若木说。随着相关政策高密度落地,试点项目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海绵城市万亿市场空间已经打开。
  
  百亿资金打了水漂?
  
  而在大暴雨中,“海绵城市”亦迎来了公众质疑。建设“海绵城市”的由头,确实是城市内涝。据悉,国内现有的城市排水系统主力——下水道加雨水管,其设计标准只能应对3—5年一遇的暴雨。如果数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来袭,城市排水系统几无招架之力。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楼宇林立、道路延伸,覆盖之处多成硬地,雨水无法下渗,只能积在地面。排水管不够快,地面不够透,所以一场大暴雨就浇出了城市内涝。
  
  值得注意的是,前阶段遭遇大水漫城的武汉就是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在项目初期启动选取了中心城区内的青山老城、四新新城作为一旧一新集中示范区,并计划到2017年实现投资155.16亿元,加上中央财政补助5亿元,可达到160亿元左右。
  
  百亿资金看似多,但实际上只够在城市划定区域内做文章。公开资料显示,试点城市基本上都是在市内选取了一小片区域来投入建设。如今年刚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北京,就是选择了通州两河片区,总面积不过19.36平方公里,与全北京上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相比,只能算九牛一毛。而且,从建成区的效果看,不能说百亿资金都打了水漂。据报道,今年“入梅”后,武汉先后经历了四轮大暴雨,但中心城区的渍水情况确实有了显著改善。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刘树坤指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大工程。目前国内试点仍集中在低影响开发这块,但低影响开发只是海绵城市的一个皮,真正的海绵城市建设,除了现在试点城市所做的,还要修建大量地下水库,将整个城市做成一个海绵体。这些同样需要资金和时间,就资金而言,刘树坤透露,根据国外经验,修建费用大致占到整个城市建设的20%左右。
  
  雨季不看海的城市在哪里?
  
  与此同时,触目惊心的场景和由此带来的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城市看海”注定会被社会舆论高度聚焦。海绵城市建设不就是专门解决“城市看海”问题的吗?咋不管用呢!无论是公开发表的言论,还是自媒体的小圈子交流,持有这种观点和看法的人并不在少数。
  
  对于上述观点和看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中心副主任邢海峰在明确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确实能对缓解城市内涝起到很大作用,但它是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出现‘城市看海’现象,就对海绵城市建设产生质疑,太过片面。”
  
  同邢海峰持有类似看法的专家并不在少数。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表示,海绵城市建设能应对的降雨,是“平均降雨概率事件”。对于强降雨造成的灾害损失和应对方案,必须冷静分析,绝不可以就此对海绵城市建设横加指责,甚至是简单地否定。
  
  而就海绵城市建设同城市内涝治理之间的关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戴慎志认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控制雨水径流、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是破解城市内涝的根本所在。但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程晓陶看来,过去城市怕的是外江洪水,但现在每年绝大多数城市受淹,都是暴雨内涝所致。城市缺少现代化内涝防治体系,不仅仅是管网建设不足,还包括蓄、滞、分、渗、调等综合性手段以及一系列法规、政策的调整。
  
  由此,无论是上述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提交的“治涝答卷”,还是业界专家的观点,都说明海绵城市建设确实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尽管目前各试点城市在项目建设方面正在持续加码,但若是把海绵城市建设当成能在短时间内终结“城市看海”的“速效救心丸”,怕是注定要失望。因为,任何违背科学规律的强求,都只能是一厢情愿。
  
  (参考资料:经济参考报、能源世界、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建设报)

热门评论

上一篇:年均投资超4000亿 城市“海绵化”成效几何

下一篇:遭遇资金技术双重掣肘 海绵城市建设需民资助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