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垃圾分类知易行难亟需加强全局性顶层设计

2016/8/22 17:06:31
44239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稻米
关键词: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处理分类垃圾桶
导读:都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可多数市民还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大量可以再生利用的宝贵资源被白白地当作垃圾丢弃。
  【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都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可多数市民还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大量可以再生利用的宝贵资源被白白地当作垃圾丢弃。收运系统的不完善,同样是垃圾分类推广难的掣肘。如何打破瓶颈,实现围城困境的破局?



垃圾分类知易行难 亟需加强全局性顶层设计
  
  宏观上看,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在1.6亿吨以上,且呈快速增长之势。统计表明,全国垃圾积累量超过70亿吨,占土地100万亩;加上2000多个县城、2万多个中心城镇,全国每年的垃圾产生量接近4亿吨;农村的垃圾问题也日益凸显。推进垃圾分类,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垃圾围城问题的关键环节。
  
  “分类垃圾箱形同虚设”、“建议施行垃圾分类措施”、“应尽快建立并完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投放、运输、处理体系”……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提升,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垃圾分类也成为市民关心的一个环保举措。
  
  事实上,垃圾分类早已得到政府部门和各地的高度重视。例如,商务部启动了三批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五批国家城市餐厨垃圾回收利用和“城市矿产”试点;一些也以需求为导向,形成了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垃圾处理则是住建部一直推进的工作;各城市的环卫体系运行正常,城市垃圾清运和处理也能得到市财政资金补助。但总体而言,我国推进20多年的城市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工作不尽如人意。
  
  垃圾分类看似不难,就是做不好
  
  垃圾分类看似不难,可为什么就是做不好?与发达国家做出对比,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具体而言,有三点:
  
  1、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对比。发达国家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普遍比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对于垃圾分类回收工作的支持。而我国长期实施的混合收集方式,形成了居民相对较弱的垃圾分类意识。
  
  2、垃圾分类收集状况对比。德、美、日等国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建立了较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制度,垃圾分类日趋细化,收集手段日趋成熟。长期以来,我国的垃圾收集方法为混合收集,将不同性质成分的垃圾混合在一起。
  
  3、垃圾处理方式与技术的对比。发达国家都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垃圾处理工艺,从技术上实现了垃圾有效分类处理。目前我国对垃圾的处理方法主要为卫生填埋、堆肥及焚烧处理,其中主要的处置方式是寻找合适地点加以填埋。
  
  中国环保在线认为,做好垃圾分类,要有法可依、要社会有意识、要有钱、要有管理水平、要相互信任。信任,是指相关职能部门和市民的互信,政府投了钱,市民不配合分类,政府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居民分类,可相关部门混收——将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倒进一辆环卫车的现象仍旧存在。上述种种,都会造成信任危机,进而导致我们的“垃圾分类事业”难以推行。
  
  加强顶层设计,从全局性着眼
  
  从目前试点情况看,不难看出,垃圾分类的观念已渐入人心,但推进垃圾分类的工作还有待提高。
  
  一方面是目前垃圾分类的设备相对简单,通常的做法是在小区内设置多个颜色不同的垃圾桶,居民自行分类后再放进垃圾桶。这种一步到位的设置初衷是好的,不过在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尚未完全成形的情况下,如此繁杂的分类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一些居民到了后还是习惯将垃圾都往一个袋子里面装。
  
  另一方面,当前对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力度仍不够,很多居民不知道垃圾如何来分类,致使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也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居民缺乏分类的积极性。
  
  垃圾是全局性问题,国家要有顶层设计。垃圾是局部性问题,各个城市应有自己的解决方案。分类是源头解决垃圾问题的措施之一,回归大地是垃圾的终出路。只要我们尊重经济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城市垃圾问题会得到终解决的。
  
  综上,中国环保在线建议,完善垃圾回收系统,规范垃圾分类,畅通垃圾回收渠道,加强垃圾处理工艺的研究、开发和建设,从技术上实现垃圾减量化和垃圾资源化,并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实行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合作,三方分担,与政府绩效、企业盈利、居民缴费挂钩,从操作上提高垃圾分类回收工作的成效。
  
  (参考资料:中国经济时报、都市时报、湘潭在线、废旧网等)

热门评论

上一篇:破解固废“阿喀琉斯之踵” 蓝色焚烧3.0渐行渐近

下一篇:垃圾焚烧飞灰如何破局 冶金资源化或成发展方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