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海水淡化“风”起不易成本之外仍无处安放

2016/8/26 14:29:05
50275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海水淡化污水处理设备海水淡化设备
导读:海水淡化行业并非没有火过。然而随后几年里,海水淡化工程的发展数据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至2015年,中国海水淡化工程三年仅增长了38%。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现今,世界各地都在喊“水危机”,缺水的危机让人们开始意识到水的珍贵,然而,可能让人饮用的水资源少之又少,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面对这个问题,大家个想到的都是那占地球71%面积的海洋。但是,海水又苦又涩,无法直接入口,于是人们又发明了一个新技术——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风”起不易 成本之外仍无处安放
  
  2016年7月以来,一连串国内企业主导的并购案打破了海水淡化行业的平静。
  
  先是巴安水务宣布将收购瑞士水务股权,以获得源自巨头IDE公司的海水淡化核心技术。而后,天壕环境全资收购了拥有5个海水淡化项目,以及十多项脱盐技术的赛诺水务。8月初,巴安水务宣布将再次出手,以96.7万欧元收购德国上市公司ItN的64%股权。后,也是令人瞩目的,外媒曝出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中交股份正在参与海水淡化巨头IDE Technologies的竞价收购,收购金额可能高达43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海水淡化行业并非没有火过。2012年,为促进这一行业发展,国务院发布了海水淡化领域的份重要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在随后国家海洋局的下发文件中,海水淡化产业被视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然而,随后几年里,海水淡化工程的发展数据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据国家海洋局披露,至2015年,中国海水淡化工程处理能力仅为102.7万吨/日,三年仅增长了38%。
  
  毫无疑问,这只“猪”的飞翔梦并没有实现。那么,问题出在哪?海淡行业有一个天然的痛点:即使用上了更新、更加前沿的处理工艺和技术,但产品——水却与传统的纯水或市政水的生产工艺并没有太大区别。相反,高耗能的脱盐流程带来高成本,这却成为了行业的大桎梏。
  
  三大水务巨头各有妙招
  
  目前,一些环保企业已经瞄准了海水淡化市场,并且积极蓄积技术实力。巴安水务日前发布公告:公司基于战略发展需要,拟设立海水淡化研究院。研究院将依托瑞士水务海水淡化膜技术、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KWI气浮技术,ItN先进的纳米平板超温陶瓷过滤膜技术,作为海水淡化膜法、热法技术的抓手,开拓迎合海水淡化的市场大趋势,做好技术储备。
  
  巴安水务准备依托收购的3家海外公司的技术、设计理念,把膜的使用寿命从原先的3—5年延长到8—10年,预期巴安水务的海水淡化项目吨水电耗、项目维修费、膜更换费用等运维费用将显著低于目前国内项目。
  
  北控水务早在数年前就已成立海水淡化事业部,布局产业链。去年,北控水务已与京津冀政府相关部门达成一致意见,出于战略考虑将共同推动海淡进京。北控水务执行总裁李力表示,“海淡进京非常重要,虽然南水北调补充了北京一部分水源,但是出于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调水困难以及成本等考虑,京津冀地区的海水淡化还应推进。”此前,有消息称,这一项目规模将达到100万吨/日。未来项目拟采用先进的热膜藕合工艺,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周边能源等资源优势,同时可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天壕环境近期收购赛诺水务,也被视为要在工业废水和海水淡化领域有所作为的标志之一。赛诺水务是国内早从事超滤膜及膜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企业之一。同时具备热法制膜技术,有望解决海水淡化的核心问题,而高毛利率的海水淡化与工业污水处理将是赛诺水务未来的主要拓展方向。收购后,赛诺水务可通过高压泵、膜组件的组合,利用天壕环境的天然气和电力能源供给优势,增强海淡项目经济性。
  
  关键在于降成本
  
  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海水淡化技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彼时人类的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进入快速模式,淡水供应日渐紧张,以至于部分沿海城市也严重缺水。水资源危机对海水淡化提出了的需求。
  
  但现实是,海水淡化成本过高,一度是企业不感冒的主要绊脚石。目前使用的膜法和热法,大问题都是“费电、烧钱”。这个技术消耗的主要就是电,另外利用反渗透膜来截留杂质盐分。每隔一段时间,膜就需要清洗甚至更换,电耗和膜的维护更换是该技术高成本的关键难题。
  
  热法,简而言之就是蒸馏,如同家庭煲汤一样,常压下水达到100摄氏度蒸发。但海水不行,像煲汤一样进行常规蒸馏,就会出现厚厚的一层垢。工业上淡化海水一般采用负压蒸馏,水不需要100摄氏度,几十摄氏度就蒸发了。海水就不会发生结垢,这成为海水淡化的另一种可靠方法,但同样存在成本高昂的弱点。
  
  目前,我国沿海多个万吨级和10万吨级海水淡化工程相继投产运营。2016年1月15日,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由40%上升到现在的85%左右。“我们研发出的利用余热进行海水淡化的新技术,可用于海岛、远洋渔船、海上平台、沿海地区等,可大幅降低海水淡化实际能耗和成本”,虽然没有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但张凤鸣预计说,使用废热发电较之另外两种技术,成本降低至少三分之一。
  
  “技术原理并不是特别难”,张凤鸣介绍说,难的在于系统控制、工艺优化和装备设计,难的在于和电厂工程建设的协调和海岛的工作环境,一天只有两班船进岛,人员和设备的运输都受到限制,相应的工程费用比内地要高两三倍,运输、人力都很贵。他介绍,针对船上的海水淡化装备研发也正在进行,预计2016年下半年将在船上进行示范。
  
  成本之外的困境
  
  而在聚光灯下,困局依然存在,即便海水淡化成本真的降下来了。“基础研究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较少,设备制造及配套能力较弱。”国家海洋局罗列了一系列问题。
  
  现实的确不太乐观。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投建的海水淡化工程特别是万吨级以上工程多采用国外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如海水膜组器、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及一些化工原材料等主要依赖进口,按工程设备投资价格比,国产化率不到50%。
  
  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海水淡化工程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增加,其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也受到广泛关注。在海水淡化过程中,排放的浓盐水盐度比普通海水高一倍左右,如果在水动力条件较差的海域大规模发展海水淡化,可能会对附近海水水质及海洋生物产生轻微影响。不过,“目前,尚未发现海水淡化对环境有明显影响的报道。”业界资深人士尹建华称。
  
  此外,当人们对海水淡化投去的关注目光时,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由于涉及相关企业的既得利益,在没有政策扶持的情况下,淡化海水大规模进入市政管网尚存困难。北疆电厂周边一些有淡化海水需求的工业用户主动抛出“橄榄枝”,但因管网及其他利益因素干扰目前无法实现直供。
  
  不是不想接。“淡化海水在城市供水体系中的应用缺乏政府规划与协调,尤其是工业与民用结合的海水淡化工程,其淡化海水进入市政供水管网受限制。”国家海洋局有关人士分析。事到如今,海水淡化专家们已冷静了许多,他们不奢望淡化海水未来流入每一个寻常百姓家,只期待有朝一日,它能成为工业用水的重要补充以及沿海城市的主要供应水源,因为“解决城市供水难题,既要节流也需开源”。
  
  (参考资料:千篇一绿、中国环境报、南方都市报、经济日报)

热门评论

上一篇:千亿市场逐渐成型 净水器行业火热势头难挡

下一篇:千亿市场放开后鲜有问津 污泥处理“梗”从何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