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全国碳市场渐行渐近相关概念股可着重布局

2016/8/30 11:19:27
57235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整理
编辑:稻米
关键词:碳市场碳排放碳交易
导读:碳排放权交易是基于市场机制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也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碳排放权交易是基于市场机制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也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后筹备阶段,充分汲取国内外碳市场的经验与教训,创新优化碳市场机制设计,提高碳市场活跃性,有利于促进碳市场健康发展,加快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在七个区域碳交易市场试点3年后,全国碳市场目前已渐行渐近。国家发改委2016年1月份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了统一部署,要求确保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3月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送审,并被国务院办公厅列入立法计划预备项目;6月13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主持召开发改委改革专题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全国碳市场建设全面进入快车道,2016年也将成为碳市场从“试点”走向“全国”的关键年度。
 
  建设全国碳市场的必要性
 
  在气候变暖、各国逐渐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纷纷建立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碳交易规则和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然在《京都议定书》中没有总量减排义务,但是参与温室气体减排不仅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有利于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虽然碳交易资源巨大,但碳交易市场发展滞后,在上缺乏定价权和话语权。
 
  近二十年来,中国在高速发展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的长远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特别是近几年,中国更是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和行动。但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机械制造、钢铁、建材、能源为代表的具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相继进入快速增长通道。与此同时,城市化也进入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存在着对能源、原材料等巨大需求,而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这意味着中国将比其他工业化国家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实现低碳发展及现代化进程。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中国节能减排指标的下降空间将越来越小,难度将越来越大。
 
  巨大的减排承诺压力为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提出了现实的需求,因为只有通过碳交易市场建设,才能实现碳减排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中国要想在碳交易市场中占据有利位势,只有迎难而进,加快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
 
  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市场前景
 
  构建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需要一系列的“基础设施”的构建。从目前的顶层设计看,碳交易体系的构建,尚处于能力建设阶段。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承诺开展相关能力建设。构建国家、地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和核算工作体系,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所设计的,也是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究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方案。完善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监管体系。不仅如此,国家主管部门。还在技术层面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截至2014年底,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深圳和湖北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均发布了地方碳交易管理办法,共纳入控排企业和单位l900多家,分配碳排放配额约12亿吨。截至2015年8月底,7个试点累计交易地方配额约4024万顿,成交额约12亿元人民币;累计拍卖配额约l664万顿,成交额约8亿元人民币。从国内的碳交易试点的实际情况看,2017年启动可运行的全国碳市场,既有有利的一面,也面临较大的挑战。
 
  不过,中国国家发改委原计划2016年下半年启动碳市场建设,但是现在正式以2017年作为正式启动时间,说明当前中国低碳转型过程中决策层和实际操作层面中间的差距非常巨大。而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2014年8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以生态文明考核的办法,并出台了细则,但是2014年底国家发改委并没有真正执行,中国传统的GDP考核办法仍然一直沿用,说明转型的迫切性和全社会包括政府转型能力普遍不足所形成的巨大鸿沟,在短时间内很难缩小。整个社会层面对什么是低碳,如何开展低碳减排,除了少数减排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还属于空白。包括政府机构在内的大多数人仍然认为这只是概念。
 
  此前,根据世界银行预测,2020年碳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随着2017年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建立,中国碳排放整体市场规模有望成倍放大。碳排放配额可能涉及30亿至40亿吨,市场规模千亿级。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建设步伐加快,提前布局碳排放碳金融领域的上市公司有望获得先发优势,分享千亿级别的市场。
 
  合理配置需靠制度“说话”
 
  可以说,中国是碳排放大国,也正在成为碳交易大国,建立碳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则是碳总量的设定和配额的分配,这一点将直接影响碳市场的运行。
 
  “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低成本减排的有效途径、促进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碳配额。碳配额总量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碳交易制度能否有效发挥其基本功能。”中宇资讯市场分析师关大利说。
 
  根据《新能源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欧盟碳配额(EUA)约为7欧元左右,而2008年,这个价格曾一度超过30欧元。天津科技大学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振清表示,欧盟虽然控制排放总量,但配额发放没有考虑经济危机的影响,在企业开工不足的情况下,配额大量过剩,碳交易对控排失去调节作用,中国要加以借鉴。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表示,当碳排放市场由区域试点向全国市场过渡时,不同区域之间的配额分配问题将显得更加重要。碳排放意味着发展空间,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明显,环境容量不同,在控制全国排放增量的前提下,应该明确不同地区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有专家指出,要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约束机制和分配机制,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法”或类似法律至关重要,通过法律明确配额总量的设定和变化、有效的惩罚以及区域分配和跨区域交易方法,用制度设计指导碳价格真实反映减排成本。
 
  自愿减排项目核证减排量抵消机制
 
  在区域碳市场试点期间,为宣传绿色理念,扩大市场影响,已允许非试点地区自愿减排项目核证减排量(CCER)参与交易。在碳市场覆盖范围之外的“自愿减排项目”实现的减排量,经主管部门核证并在“国家自愿减排交易登记系统”进行备案后,可获得“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用以抵消控排企业的排放量。和国内试点经验都显示,接纳CCER对于碳配额市场而言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能够促成碳市场内外的协同减排,强化减排效果;另一方面,自愿减排量的供给,外生于碳市场配额总量,且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对碳市场配额价格造成一定的冲击。合理规划自愿减排项目开发进程,引导自愿减排量有序进入配额市场,平滑减排量供给的时间分布,是平抑市场冲击、保持自愿减排市场长期、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据悉,将于近期推出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备案暂行办法》中,设定了较为严格的全国碳市场CCER准入条件,规定只有2015年后开工建设的自愿减排项目才能够获得CCER(农林碳汇项目为2013年),且在全国碳交易体系管控设施上实施的项目不能申请。
 
  此外,自愿减排项目建成投产,形成实际减排效果之后,还需经过一定的评估、认证和核证程序,才能够获得可交易的减排量,存在开发周期较长,且期间面临项目运营、减排效果以及碳价波动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而参与自愿减排项目的主体中存在大量的小型企业,导致参与碳市场的意愿、碳资产管理的能力以及资金实力往往都较为薄弱。因此,扶持碳基金及相关中介机构,为自愿减排项目的开发和运行全过程提供信息、技术和资金的配套支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碳资产托管、碳资产抵押/质押贷款等服务,优化碳资产管理,也是自愿减排市场健康发展的要件。
 
  碳排放概念股可着重关注并布局
 
  今年10月国家发改委将启动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分配,到2017年的一季度或者二季度,完成所有配额的分配。而在2020年之前的全国碳市场初期运行阶段结束之后,将会降低门槛对碳市场纳入企业进行扩容,并对碳市场体系以外的排放企业征收碳税。
 
  首先是参股碳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这类公司通过收取交易费用、交易金融创新,直接受益碳交易市场全面覆盖,机构建议关注华银电力、深圳能源、重庆燃气等。
 
  第二是提供节能改造服务的上市公司,这类公司帮助企业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成本,机构建议关注,金城股份、神雾环保、天壕环境、置信电气等个股。
 
  第三是清洁生产企业,通过低碳生产,开发并出售CCER获益,概念股主要包括:凯迪生态、迪森股份等。
 
  第四是清洁能源,随着碳交易市场成熟,低碳经济将得到强化,利好风电、光伏、光热企业,机构建议关注金风科技,隆基股份、天顺风能、福能股份、华光股份、首航节能等。
 
  第五,烟气治理领域,建议关注龙净环保等个股。

热门评论

上一篇:时时关注环保部长动态 未卜先知环境治理风向

下一篇:绿色金融将亮相G20 强势助推经济增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