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土壤修复市场黎明未至商业模式仍不甚成熟

2016/9/7 9:28:10
50811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稻米
关键词:土十条土壤修复土壤修复技术
导读:近年来随着企业在土壤修复技上投入力度加大,政策扶持预期加强,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市场规模与从业企业数量双增。
  【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如何破解海量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土壤污染治理能否持续推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企业在土壤修复技上投入力度加大,政策扶持预期加强,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市场规模与从业企业数量双增。受制于技术、资金、商业模式等多重壁垒,土壤修复产业想在短时间内做大并不现实。



土壤修复市场黎明未至 商业模式仍不甚成熟
  
  近年来,随着“镉大米”、“毒生姜”、“砷中毒”、“癌症村”等事件不断发生,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逐渐显现,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刻不容缓。
  
  土壤污染治理不同于水污染与空气污染治理,治理难度大、周期长、成本十分昂贵,动辄上亿元。面对巨额的资金投入,单靠政府财政补贴,实在是杯水车薪。如何破解海量资金问题,成为土壤污染治理能否持续推进的关键所在。业内呼吁,亟需加快建立我国土壤污染治理资金保障体系。
  
  在国家政策方面,2008年,环保部发布《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提出“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然而,由于企业的主要精力在于生产经营,该政策实施后,治污效果并不理想。
  
  201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提出“排污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的治污新机制,由于第三方治理单位专业性更强,又同时进行多个治理项目,使治理成本降低,治理效果更高。
  
  该机制虽然对土壤污染治理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土壤污染治理面临的巨额成本问题:一是责任主体难确定,有些污染场地废弃多年,当年的排污单位已不存在,现在也没有其他单位接手这块场地,治理费用无人承担;二是责任主体明确,但支付不起高额的治理费用。以上情况的普遍性,使“污染者付费”制度对土壤污染治理的资金支撑作用十分有限,亟需建立更全面的资金保障机制。
  
  为此,今年8月份,财政部、环保部印发《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土十条”配套政策之一,后续土十条相关配套政策还将陆续出台,政策刺激不断。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随着企业在土壤修复技上投入力度加大,政策扶持预期加强,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市场规模与从业企业数量双增。业内预计,到2020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可达2600亿。然而,蛋糕虽大但不能盲目乐观,受制于技术、资金、商业模式等多重壁垒,土壤修复产业想在短时间内做大并不现实。
  
  中国的环境修复产业发展目前正处在爆发阶段,然而行业的有序发展仍需要在环境管理基础能力加强、环境政策的有序引导和修复技术的研发推广等诸多基础工作的支持。为了弥补环境责任驱动机制尚不健全、环境修复资金保障难以落实、环境修复行业标准严重不足等缺陷,需要落实的工作和基础包括如下方面:
  
  一,有序的环境政策引导机制。以责任追究为核心的政策体系是保障环境修复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配合“土十条”后续需要开展的环境修复配套政策,包括针对农田、场地、矿区的政府监管部门环境监管和调控机制,针对各类和各时间段的潜在污染企业的环境责任。
  
  二,多元的资金保障来源机制。开展“PPP”模式的可行性探索,推进受益者偿付、污染者付费的试点,开展财政资金支持的公平和效益佳化研究等,探索区域尺度环境修复规划管理、污染土地再开发决策分析等研究。开展不同区域和类型的污染土壤治理修复资金渠道研究示范。
  
  三,规范的修复管理技术标准。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修复相关管理模式、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是有序推进环境修复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建议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原则规定为主,推进修复咨询服务、修复技术和装备体系的完善。建立以区域、流域或省级环保部门主导的环境修复相关目标值和标准体系。
  
  业内分析认为,虽然目前土壤治理商业模式目前尚不成熟,目前阶段仍较依赖于财政投入;但考虑当前土壤修复行业渗透率低,政策不断出台即意味着行业边际改善幅度较大,后续订单有望不断落地。A股市场上,市场中涉足土壤污染检测和治理的上市公司包括:永清环保、高能环境、博世科,以及启迪桑德、蒙草抗旱、鸿达兴业、东江环保、维尔利、铁汉生态、格林美、天瑞仪器、华测检测等。

热门评论

上一篇:环保部拟“动刀”排污许可制 加码工业污染治理

下一篇:绿色金融搅动环保风云 社会资本或再迎盛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