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创海绵城市深圳再当“弄潮儿”

2016/9/21 13:37:00
30108
来源:金羊网
编辑:Alice
关键词:海绵城市深圳
导读:日前,深圳市政府批准正式发布《深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促进深圳成为的海绵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环保在线 地方新闻】长期以来,深圳的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快速发展,建设海绵城市的需求尤为迫切。日前,深圳市政府批准正式发布《深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促进深圳成为的海绵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创海绵城市 深圳再当“弄潮儿”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缩影。同样,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深圳也当仁不让,闯在了潮头。
  
  日前,据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介绍,继今年4月深圳市正式成立海绵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有关工作机制后,《深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日前也经过深圳市政府批准正式发布。这对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深圳建设成为的海绵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该实施方案贯彻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讲话精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并结合深圳市实际,分为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任务、重点区域和建设项目指导意见、组织分工、实施保障等部分,提出了深圳市实现海绵城市理念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深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出台也标志着深圳进入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阶段。
  
  建海绵城市需求迫切
  
  长期以来,深圳的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快速发展,而城市开发建设中水文条件改变较大,增大了内涝风险。比如,深圳市的地面硬化占比不断提高,与1980年相比,2013年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增加24%,地表径流量增加约40%,汇流时间缩短,峰值流量增大;雨洪调蓄空间萎缩,现状水面率约4.61%,远低于规范要求的城市适宜水面率下限值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深圳人口密度大,建设强度高,城市硬化地面比例高、河流短小且多为雨源型河流等特征;水安全保障度不高、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亟待修复等问题已经成为深圳建设现代化性大都市的重要制约因素。
  
  “深圳建设海绵城市的需求尤为迫切。”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因此,《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提出“海绵城市,立体治水”的对策,将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LID)模式,加大城市雨水径流源头减量的刚性约束,实现“五位一体”系统治水。
  
  创海绵城市
  
  在治水提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深圳市是铆足了力气,投入重兵巨资,干将挂帅。
  
  2015年11月,深圳市政府审议并通过《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明确了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立体治水等治水十策。未来5年将投资816亿元治水,从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等角度着手,落实了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2016年4月,市政府正式成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经多部门统筹研究,《深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日前也经过市政府批准正式发布。
  
  方案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将其作为新时期深圳城市发展转型的城市战略,组建协调和实施平台,在全市各项相关工作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提升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方案要求深圳可以利用独特的法制优势、技术优势,创新推动海绵城市创建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构建规划建设管控制度、投融资机制、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产业发展机制等,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长效推进。
  
  发挥深圳科技创新型城市优势,结合智慧城市实现管控平台、应急联动。利用光明新区全国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创建的技术积累和深圳前期已展开的低影响开发、排水防涝技术的相关研究基础,推动海绵城市设施的本地化、科学化、产业化,在全市推广益、低成本、易维护的海绵设施;凝聚行业力量,建设的海绵城市。
  
  深圳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20%以上城市建成区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2030年,除地质不适宜地区、污染源地区等特殊区域外,80%以上城市建成区符合海绵城市要求。
  
  建设海绵城市方略已完备
  

  从方案中获悉,深圳市对于建设海绵城市项目实施有着清晰明确的指导思路。要求按排水分区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具体涵盖了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
  
  道路与广场:城市道路系统海绵设施应以控制面源污染、削减地表径流为目标,应与城市交通、园林景观、内涝防治、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与设计相协调,充分考虑道路的功能与安全、景观要求等因素。
  
  新建道路绿化隔离带和两侧绿化带:要因地制宜运用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池、植草沟等多种形式,可采取不设道路侧石,通过布设开孔侧石、间歇式侧石等方式,将道路雨水引入绿化带,增加道路绿地雨水的海绵功能。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广场、停车场推广使用透水铺装系统,采用透水基础,增加透水性。
  
  城市广场:要因地制宜采用下沉式结构或配套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大程度减缓雨水径流并适度收集回用。既有道路和广场,要有计划地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改造时同步实施海绵化改造。
  
  公园和绿地:城市公园绿地要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统筹开展竖向设计。公园绿地在消纳自身雨水径流的同时,要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空间。在超标暴雨发生期,必要时可借助绿地系统形成城市暴雨排放通道。
  
  建筑与小区:各类建筑与小区项目应通过综合措施实现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标准规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深圳市绿色建筑相关导则应加强海绵城市相关要求的分值,并将其列为必选项。
  
  根据深圳市本土条件,主要可采取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绿地下沉(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被草沟等)、不透水场地雨水径流引入绿地等多种形式。有条件进行雨水收集回用的建筑与小区,应根据雨水的用途、用量、收集范围、水质状况等进行优化设计,合理确定雨水收集回用规模。

热门评论

上一篇:七大方面整治土壤生态 吉林精细化落实“土十条”

下一篇:居民区光伏项目步履维艰 上海多部门需竭力联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