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躺着挣钱”一去不返新能源汽车再陷政策之争

2016/9/22 10:05:55
50068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设备光伏发电系统
导读:自从财政部公布了5家“骗补”车企之后,关于汽车业到底有多少“骗补”企业的疑问,一直悬在业界上空。
  【中国环保在线 清洁能源】在经济政策方面,“补砖头”还是“补人头”虽然存在争议,但从经济学规律而言,一般公认的是“补人头”的效率要远高于“补砖头”。因为“补人头”是让市场发挥作用,让消费者用自己手中的钞票,去选择谁才是“好砖头”。可很现实的问题却在于,就二者的工作量以及繁杂程度来说,“补砖头”容易而“补人头”太繁琐。

  
  “躺着挣钱”一去不返 新能源汽车再陷政策之争
  
  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下称苏州吉姆西)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厂区内部张贴着5份法院裁决书,其中4份和拖欠货款有关,1份为拖欠租金,金额共计429.32万元。厂方还张贴了一份解除员工劳动合同的通知,落款时间为8月22日。通知称,公司自3月份遭新闻曝光后,供应商停止供货,客户亦受到影响,售后服务无法正常运行,战略合作商暂缓投资。加之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尚不明朗,公司自3月份就已停产。
  
  这是9月13日。苏州吉姆西已经被苏州市吴中区法院查封。“现在公司就要破产,要账的话去法院”,门口保安说。9月8日,财政部曝光了骗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企业名单。苏州吉姆西榜上有名。另外4家企业分别是: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下称苏州金龙)、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及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此次新能源汽车骗补核查是2016年年初启动的,历时半年有余。核查由国务院办公厅主导,由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联手进行,范围覆盖了25个省市、90家企业。财政部决定:对苏州吉姆西2015年生产的全部车辆,中央财政不予补助,且追回2015年度预拨全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此外,财政部取消其中央财政补贴资格,并由工信部取消其整车生产资质。这意味着,苏州吉姆西作为一家汽车企业的生命就此终结。
  
  苏州金龙边生产边整改
  
  9月8日,财政部对外公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通报,点名了五家汽车公司存在骗取国家补贴行为。其中,苏州金龙汽车骗补金额大,按照上述通报信息显示,苏州金龙汽车已申报(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车中,有1683辆车截至去年底仍未下线,但却提前办理了机动车行驶证,由此多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1921万元。
  
  通报还称,对苏州金龙追回2015年度违规上牌车辆获取的中央财政补助预拨资金,并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有关规定,按问题金额的50%处以罚款,也即2.6亿元。同时,自2016年起取消苏州金龙中央财政补贴资格,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其问题车型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予以剔除。
  
  这也就意味着,算上将被收回的5.2亿元国家补贴以及2.6亿元的罚款,苏州金龙汽车由此损失将达到7.8亿元。
  
  在被财政部确定为骗补多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后,苏州金龙汽车也成为关注的焦点,那么在骗补风暴之下,苏州金龙汽车此时的生产情况如何,自然也受到各界的关注。为此,9月20日,相关媒体前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苏虹东路288号的苏州金龙汽车。
  
  在苏州金龙汽车工厂内,公司似乎并未受到骗补被罚的影响,生产经营状况都很正常。偌大的工厂内,员工显得较为忙碌,而在车间外,已经装备完毕的海格牌新能源汽车停满了道路旁侧和空余地方,工人也在做后的测试工作,而在工厂大门边,在媒体停留的半个小时内看到,多达二十多辆新生产的海格牌汽车在这里开进开出。
  
  “骗补”疑云高悬业界上空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自从财政部公布了5家“骗补”车企之后,关于汽车业到底有多少“骗补”企业的疑问,一直悬在业界上空。从9月中旬开始,行业内部旋即流传一份涉及面更广泛的企业名单,名单内企业多达93家。在这份名单中,涉及的企业有93家,其中有21家显示没有问题,其他企业分别涉及有车无牌、有车缺电、标识不符、关联方及经销商闲置、终端用户闲置等问题。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称,“我感觉这个版本的信息是有问题的。没有体现实际的状态,对乘用车企业伤害较大。我认为,涉及具体企业骗补等问题,好看国家的正式文件为好,网传的不一定准确。”
  
  在他看来,骗补车型实际问题主要是有牌无车和有车缺电这两类,也就是新能源车的补贴核心是补贴电池,不装电池或少装电池的补贴骗取是大问题。其他的标识不符合和车辆闲置应该不是大问题。尤其是消费者购车后车辆的闲置应该是消费者自身的问题。而国家应该反思补贴标准的问题,抓紧降低补贴标准,让骗补的根源消除。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许艳华则在公开场合表示,不了解该名单出处,“有可能是财政部专员到地方审查时向上汇报的名单,名单里的企业是否能定性为违法、违规还有待核查。”例如:有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类领域,采取的是车电分离的商业模式,就是电池和整车单独招标,这种情况是否会造成有车缺电的问题,现在有关部门也在进一步核查相关申诉企业的反馈资料,如果核查结果为误判,会向上级政府反映。
  
  由此可以判断,财政部可能会将相关企业名单发放到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进行进一步核查,然后再由地方政府将相关结果上报中央,才能确定终名单。也就是说,正式的完整名单还要再等一段时间才能出炉。
  
  谁在骗国家的钱
  
  不难发现,自从把新能源汽车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在国家扶持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多重利好的刺激下,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达34万辆、33万辆,增长都在三倍以上,中国也成为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但如果审视过往这一产业的补贴政策,确实可以发现很多漏洞、以及标准制定粗糙的成分。比如,现有的补贴标准中,客车仅仅以车长作为标准,由于6—8米的客车补贴多,所以企业一窝蜂都涌入这一领域;新能源私家车的评价标准,则仅有续航里程、速度等,也缺乏对汽车安全性、质量等的要求,导致一些实际上整车生产能力很弱的企业鱼目混珠。
  
  在补贴政策屡屡受挫的情况下,有人提出疑问,是不是产业政策失效了?是不是应该回归到“纯粹”的市场经济?事实上,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在当今的经济学界也是一个重要议题。
  
  反对者认为,产业政策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行为。他们并不相信政府拥有比市场更加敏感的判断能力,而政府对产业的判断的滞后性,并不能预见创新的发展方向,甚至会误导社会资源流向错误的方向。同时,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产业政策极有可能违背经济规律,在操作环节带来负面的效果。
  
  产业政策的支持者,比如新重商主义则认为,亚洲经济体在上世纪下半叶的飞速发展,正是来源于政府的产业政策,而不是自由经济的功劳。而创新的不可预见性,恰恰可以被视作一种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虽然在实践中可能存在失败,但只要在重大领域有所突破,便可以带来远高于成本的红利,是典型的“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然而,产业政策有成有败,且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的身影从未绝迹,那么我们更应该讨论的,应该是如何制定更好的产业政策,让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大化,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明确和严格标准,堵住可能的漏洞。
  
  因此,争论产业政策是件好事,但我们真正要做的,还是“少谈点主义,多谈点问题”。
  
  (参考资料:中国经济新闻网、每日经济新闻、南方日报、澎湃新闻)

热门评论

上一篇:激活民间资本绿色效应 4000亿碳交易市场正当时

下一篇:清洁能源推广遭遇瓶颈 谁来买单成关键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