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明确总量与强度双控严水资源管理制再加码

2016/11/17 11:04:32
49839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水资源水处理中水回用设备
导读:到202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3%和20%。我国发布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的整体方案。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关键一年。我国将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以“三条红线”管理目标为基础,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机制。

  
  明确总量与强度双控 严水资源管理制再加码
  
  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控制水资源消耗,我国将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转变,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3%和20%。我国发布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的整体方案。
  
  水利部部长陈雷近日在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视频会议上说,经国务院同意,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方案突出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强调约束性指标与“十三五”规划纲要、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保持统一及目标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陈雷进一步指出,方案是做好“十三五”期间双控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实施双控行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突出抓好八项重点任务:健全完善双控指标体系;切实强化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问题;统筹配置和有序利用水资源;积极推进水权水市场建设;加快提升水资源计量监控能力;大力开展节水技术与机制创新。
  
  根据方案,全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制度基本完善,双控措施有效落实,双控目标全面完成,初步实现城镇发展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等经济社会发展要素与水资源协调发展。各流域、各区域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开发利用得到有效管控,严重超采区超采量得到有效退减,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
  
  方案还对地下水的水量进行特别保护。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和水位控制,编制实施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并要加快出台地下水管理条例。两部委要求,2017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划定,编制完成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压采方案。以华北地区为重点,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
  
  “尽管‘十二五’的水资源消耗总量控制目标完成得很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十三五’的目标同样可以轻易实现。”中国水科院水资源配置研究室主任谢新民指出,因为未来三年的经济增长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谢新民解释,如果未来三年经济依然保持目前的温和的增长,那么总量控制目标就容易实现;如果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幅度的复苏,那么总量控制依然存在很大难度。
  
  在谢新民看来,从历史经验来看,用水总量控制对西部省份,如宁夏、青海、甘肃等地挑战大,因为这些原本就缺水的后发地区,经济发展意愿强烈,未来工业的发展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带来很大的控水压力。
  
  来自媒体的报道消息称,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以来,我国基本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的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体系,用水效率不断提高,用水增长过快势头得到基本遏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我国用水需求刚性增长,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保障水安全压力仍然较大。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当然,除了治与防,哈可以疏与用。诚如废水利用。经过妥善处理的废水(污水)被称为再生水,可回用于:农业、工业、景观,补充地下水,也可排放至水体。当下水环境治理的前沿理念是,利用再生水灌溉农田和绿化带是回用废水的佳途径。事实上,废水(污水)全身都是宝。诚如无害化的水是水资源,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是能源,废水中的氮、磷、钾、镁是重要的肥源和化工原料。
  
  尽管国内关于再生水利用的讨论逐渐增多,但雷声大雨点小,背后有复杂的因素。由于水污染程度较深,再生水中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危及食品安全,这就成为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的关键性难题。同时,缺乏针对不同再生水用途细化污水的排放标准,造成增加了处理成本和耗能,还不能收到应有效益。另外,再生水回用需要的规划、输送系统和调节系统还没有成为建设城市废水处理系统中的一部分。
  
  毋庸置疑,废水(污水)的再利用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蓝海。这也是水资源供需现实的客观要求。
  
  (据新华社、21世纪经济报道、人民网—环保频道、瞭望新闻周刊等报道)

热门评论

上一篇:水处理膜法仍处爬坡期 MBR技术迎成本挑战

下一篇:下一个水处理行业风口? 智能水务却遇四大拦路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