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黑臭水体“摘帽”PPP模式有望带来新动能
- 2016/11/22 13:15:56
- 47175
-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 编辑:筱阳
- 关键词:污水处理水处理黑臭水体
起底黑臭水体“摘帽” PPP模式有望带来新动能
随着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正式印发,向水污染宣战的号角已然吹响。随后同年8月发布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更为细化地明确了城市黑臭水体的排查与识别、整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整治效果的评估与考核、长效机制的建立与政策保障等内容。
如今,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国黑臭水体治理进展如何?该如何吸取前车之鉴,为城市留下更多的河流?维系好每一条河,成为这一轮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正视的挑战。据公开资料,河流不流,缘于河水体系遭到破坏。当前,我国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但城市水体黑臭现象却依然存在,成为政府和公众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到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这是水十条对黑臭水体治理提出的明确要求。城镇区域黑臭水体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也是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突出水环境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认清其成因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消除黑臭。
“水十条的目标任务难度大的是城镇黑臭水体的治理。”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此前如是说道。那么,各地进展如何呢?近几年,我国城市发展版图快速扩张,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出现“超常规”的发展,突出的问题体现在治污截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沈苏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诚如新建一个住宅小区中没有相应的纳污管网支撑,生活污水就无法进入污水处理厂,或者已有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满足需要,新的污水处理厂又没有建立,这个住宅区的生活污水就只能未经任何技术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
另据蔚蓝地图的公开消息称,9月新版“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黑臭水体清单中,公布了责任人的水体数量从1690个增长到1789个,公布治理期限的水体仍为1390个。
其中,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上海、贵州、陕西、青海、新疆的责任人和治理期限实现100%确定。仍有156个水体的责任人空缺,空缺率超过50%的是甘肃(52.9%),缺乏完成时限的水体仍然是555个,空缺率超过50%的是福建(96.35%)、河南(95.3%)、湖北(92.2%)、云南(91.7%)、甘肃(88.2%)、浙江(83.3%)和四川(50.5%)。
更显著的变化是,所有黑臭水体都标注了整治进展。根据上述平台的标注,未启动治理的黑臭水体有449个,正在制定方案的有1197个,治理中的有203个,治理完成的有96个。治理完成的水体有一半在湖北,24个在广东。
对此,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沈苏南曾指出,在北方,城市水体的生态流量不足,河道水量较少。河道的水很大一部分来自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即使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其实也是低于地表水的V类水质标准。而在南方,城市河网水系虽然发达,但断头河很多,变成了一滩“死水”。水体不流动,河道的天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失去自净能力,水质就变差了。
黑臭难治,是我们的技术不行吗?专家们均表示,技术储备足以应对。住建部等部门此前提出了“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将“控源截污”作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根本措施。
对此,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孙永利表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很多地方的水体整治存在反复,如果治理工程不到位,治理后的水体很快又会恢复到黑臭状况,因此,整治效果评估不是仅仅看工程完工后这段时间,更重要的是看其持续性的效果,看其受不同环境条件影响之后的效果。“要想实现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必须将截污、治理、供水、排水乃至污水利用统筹考虑,做到对水全生命周期的控制。”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介绍道。
但与此同时,随着黑臭水体治理的推进,各地的治污思路正在转变。无论北京通州八大片280亿元水环境治理PPP项目还是海南海口6个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都表明各地更注重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在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多元的治污模式正在推进,特别是近年来火热的PPP模式更受青睐。
除上述北京通州、海南海口项目,广西南宁也采用PPP模式实施黑臭水体整治,并与海绵城市和水城建设相结合;山东济南将各区政府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列入财政预算,提出部分项目采用基金、PPP模式。
专家们认为,长效治理机制不仅涉及决策、规划,还涉及持续性稳定投资渠道以及工程实施,牵涉面广,实现不易,却非无解。“黑臭水体治理应有系统性的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在业界资深人士倪明亮看来,当前,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和思路已广为接受。短期即立即行动,采取应急截污净化措施,让公众快速看到效果;长期则着眼截污纳管,标本兼治。
(据人民网、中国环境报、中国建设报、蔚蓝地图、慧聪水工业网等报道)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