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聚焦新能源汽车骗补四大反思产业政策亟待完善

2016/11/26 10:12:41
29620
来源:汽车纵横网
编辑:一楠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骗补产业政策清洁能源
导读: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频出,骗补事件的发生促使政府、整个行业和企业人士开始对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未来进行深刻反醒。
  【中国环保在线 清洁能源】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频出,骗补事件的发生促使政府、整个行业和企业人士开始对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未来进行深刻反醒。补贴该不该有,如何看待其利弊成为各方人士讨论的焦点。同样,此次骗补事件的大价值并不局限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也不局限于一个补贴政策,它促使我们再次重新思考,在当前的发展大环境之下,什么才是好的产业政策?

  
  聚焦新能源汽车骗补四大反思 产业政策亟待完善
  
  近年来骗补事件的大价值并不局限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也不局限于一个补贴政策,它促使我们再次重新思考,在当前的发展大环境之下,什么才是好的产业政策?政策的有形之手如何与市场的无形之手巧妙配合?今后国家再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怎么管?拿出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新能源汽车一路走到今天,已经为此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问:骗补为什么会发生?
  
  虚假申报新能源汽车销量,未完工就提前上好了牌照,被财政部曝光的五个客车企业无一例外地由于这种行为被认定为骗补。
  
  从申报、认定再到拿到补贴金额,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并非没有规定相应的一系列的政策流程,无论是经过检验获取生产合格证,然后办理机动车行驶证,再到销售后上好牌照,一系列证件申领也有相应的法规规定,涉及多个部门,不同的管理机构,从多个人员手中一道道审过,理论上只要有一道关口被卡住,补贴就无法被“骗”出来。
  
  然而,数千辆没“出生”的新能源汽车就是拿到了“出生证”,有车无电、标识不符等更多的问题车辆就是经检验合格拿到了合格证。凭着伪造资料、打通关节,这些证件被违规办理了出来,成为这些企业打开国家补贴宝库的“金钥匙”。
  
  业内专家指出,监管不力导致资金发放的标准环节出错,是个别企业能成功骗补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不少地方政府监管失职,因为企业的申报材料主要由地方政府进行把关。显然,单凭企业的一心谋补,即便当时补贴的相关规定有些漏洞,要想成功钻过,没有地方政府的有心或无意的助力,也是很难实现的。
  
  但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目标的压力下,一些企业内部人士无奈地透露,有的地方政府部门为了他们当初申报推广应用城市的立下的“军令状”,不惜纵容或者帮助企业在2015年这个大限来临之前办好各种销量证明,甚至怂恿企业冒领。
  
  早在2014年年初,业内一位专家透露,“(2013-2015年这轮推广应用城市或城市群的申报)本来没有打算确定这么多(88个)。但各个省市的一二把手都来国家部委找,哪个省市如果不做,省长或者是市长就别干了。”
  
  根据2013-2015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通知的规定,申报成为推广应用城市到2015年的推广总量低标准不应少于5000辆。而且,对于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城市也会有不放发相应补贴甚至取消相应资格。一位主流新能源车企的战略规划部负责人曾参与过所在城市申报工作,他抱怨:“本来我们打算与同省的B市一起申报推广应用城市群,完成5000辆的目标还是有把握的,而且符合我们两个城市的实际情况。但B市先自己申报了,我们又不得不做,这么个小城市完成5000辆,怎么可能!”
  
  由此看来,不管有意无意,在执行层面上,监管不作为或者不力都是导致此次骗补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若再往上追溯,也有专家提出,企业和产品准入门槛较低、条件过于宽松也在客观上为一些规模较小、不太正规的改装类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生产领域提供了便利。客车仅以车长作为标准,6-8米的客车从投入到赚取补贴划算,企业就一窝蜂都生产这种车型;此次事件中虽然新能源乘用车涉事的较少,但其补贴标准也只有续航里程、速度等。
  
  在补贴导向上,国内的相关政策本义是通过给生产企业制造销售新能源汽车补贴,进而达到全社会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目的。但企业只看到了生产出来再销售出去便可拿钱这一步,至于产品究竟好不好,怎么卖出去,卖出去后会怎么样,企业各有“奇招”。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销售合同上的很多车压根就没被生产出来或者还在生产线上,也解释了为什么明明车辆被销售出去了还能被改装倒卖二次甚至循环获利,甚至解释了为什么此次骗补的重灾区发生在客车领域甚至公共交通领域,因为个人终端用户无法接受如此“买”来的产品。
  

热门评论

上一篇:聚焦新能源汽车本周热点 2017行业格局将迎大变

下一篇: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 光热发电仍遇高成本掣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