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用透明破局“谈核色变”中国核电牢筑安全基石

2016/11/28 10:48:02
49951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清洁能源核电核能设备
导读:10月21日,国家核安全局通报了近两年16起核电运行异常或运行事件。这只是中国庞大的核电体系运作的一次常规通知,不想却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
  【中国环保在线 清洁能源】2016年10月21日,国家核安全局通报了近两年各地核电厂在运行期间发生由于人员误碰或误操作等行为导致的16起运行异常或运行事件。对核电厂的安全再次引起舆论关注。实际上,这只是中国庞大的核电体系运作的一次常规通知,不想却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而这恰恰折射出一个急需破局的难题:核电信息公开,如何不再自说自话?

  
  用透明破局“谈核色变” 中国核电牢筑安全基石
  
  当地时间11月22日5时59分,日本福岛县近海发生7.4级地震,随后海啸预警发布。据日本媒体报道,福岛第二核电机组第三号燃料棒储存池在地震中一度出现冷却停止。随后日本原子能安全厅声称,这一机组废燃料池已于当地时间8时前恢复冷却功能,并未发生核泄漏。值得庆幸的是,日本此次地震没有造成严重伤亡和核泄漏事故。
  
  在心系生命的同时,公众不免担心福岛曾因2011年地震和海啸导致核电站事故,这次有没有核泄漏?进而关心中国核电站的安全性。中核集团核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指出,“除了选址过程对地质条件的严格把关以外,单就核电站自身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对中国核电站的安全有信心。”
  
  核电有了“双保险”
  
  众所周知的是,福岛核事故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各国纷纷对核电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建核电厂的核安全标准更加严格,第三代核电成为当今世界核电发展的主流技术。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核电机型华龙一号也不例外,不仅消化吸收三代核电技术先进理念,还充分汲取日本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采用高安全标准研发设计,在保证成熟可靠性的基础上,显著提升了电厂的安全性,平衡了经济性。
  
  在中核集团核电专家叶奇蓁看来,安全性是“华龙一号”核电技术的基石,也是它能成为中国核电走出去“国家名片”的重要基础。“‘华龙一号’以中国30多年核电建设、运营的成熟经验为基础,充分借鉴世界先进的三代压水堆核电设计理念,汲取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采用高安全标准和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其安全和性能指标达到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叶奇蓁说。
  
  双层安全壳是包容放射性物质的后屏障,也能抵御外部灾害的袭击。据了解,华龙一号内层安全壳内径46.8米,壁厚1.3米,新增的外层安全壳内径为53.0米,下部壁厚为1.5米,上部壁厚为1.8米,这与之前的核电堆相比有了明显加强。同时,华龙一号的钢筋强度也有所加强,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更高。
  
  而在抗震方面,华龙一号抗震设计基准提高到了0.3g地面水平峰值加速度,相当于可以抵抗9级以上的地震,较二代改进型机组提升不少。“这个提升水平是特别高的,使得电站在外部事件中,可以保证整个反应堆的安全。”中核集团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薛峻峰说。
  
  而在应对台风、地震、飞机撞击等方面,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薛峻峰明确指出,“华龙一号”的整个强度设计和保护设计采用了双层安全壳,较以前的堆型更加安全可靠。它可以抵御目前经历过的所有台风级别,可以抵御9级烈度的地震以及商用大型飞机的外部撞击。另外福清核电站址三面环海,可及时排水、排洪,从选址的角度已经充分考虑到海啸影响的问题。
  
  用“透明”让公众接受核电
  
  但即便实现如是安全性,从“谈核色变”到“去核神秘化”,再到“与核亲密接触”,如何揭开核的神秘面纱,让社会公众更多了解和知晓核知识,拉近核电与普通公众间的距离;如何做到核电信息更加开放与透明,这些还面临着诸多考验与挑战。
  
  诚然,信息化和核电发展的关系密切相关。“除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更重要的是给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核电站的前期工作、建造和运营之前,尽量降低其可能面临的社会风险。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阳光的环境和公众的支持。”一位长期研究核电产业发展的业内专家说。
  
  更重要的是,对核安全进行专项立法,对核设施、核材料采取必要和充分的监管、保护、预防和缓解等安全措施,保护从业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核事故的危害,有利于消除核电发展阻力,克服能源供应瓶颈制约。而建立更加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和沟通机制,成为政府监管部门和核电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那么,反复接受核安全科普知识就能改变公众“恐核”“避核”的态度吗?似乎没那么容易。一方面是核电企业反复强调核安全,一方面是公众思维定势中“可以接受,但好不要建在我家门口”,如何破除这种固有的“邻避”效应?
  
  核电安全专业性强,公众不可能全面了解,不了解是恐惧的根源,恐惧具有强烈的传染效应。过去,一些地方政府在核电安全信息公开上过于保守,关门搞规划,突击上项目,对核电设施安全性喜欢拍胸脯表态,缺少真诚的解释,出了安全事件急于隐瞒,造成公众对核电安全的“细思恐极”的防备,对核项目形成“一说(建)即反”的心理。
  
  虽然审议中的核安全法草案对核电安全信息公开方式和程序作了规定,但据以往政府信息公开实践,政府在主动信息公开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被动的信息公开很少。这需要公众习惯于向政府申请核安全信息公开,政府也要习惯接受公众的“诘问”,不设障碍,开诚布公,要做到在核电安全上“没有什么信息是可以隐瞒的”,经得起任何质疑,以期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据中国环境报/孙浩、新华社、经济日报/王轶辰、中国青年报/刘芳、新京报)

热门评论

上一篇:分布式光伏将掀“绿色巨浪” 东部成发展重点区域

下一篇:部分动力电池停止生产 新能源汽车市场将遇寒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