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一企一证治理排污许可证亮剑“任性”环评

2016/12/7 13:13:03
40132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排污许可排污许可制环评
导读:环评核心制落幕,随着11月21日《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落地,我国蹒跚起步20多年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终于进入全面启动时代。
  【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所谓排污许可证,是指环保部门根据排污单位申请,核发的准予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污染物的凭证,也是通行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随着11月21日《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落地,并对企业的排污量提出了进一步的硬性要求,我国蹒跚起步20多年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终于进入全面启动时代。

环评核心制落幕,业界呼吁多年的“排污许可”姗姗来迟。

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所谓排污许可,即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许可,是以许可证为载体的、对固定污染源的全生命周期实施“一证式管理”的制度。它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一张“证”,而是规定了固定污染源的排污申报、排放标准、监测方案、环保设施监管和限期治理以及违法处罚等诸多内容的一本“小书”。

在排污证发放的具体实施步骤上,《方案》提出了时间表:2016年底,在火电、造纸两个行业推动排污许可改革,同时在京津冀试点地区开展钢铁、水泥行业,在海南开展石化行业排污许可证试点,为全国实施奠定基础。2017年要对大气十条、水十条确定的重点行业企业核发排污许可证。

到2020年,基本完成各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指出,分行业、分阶段推动排污证发放,将有助于对重点行业及产能过剩行业的监控。“包括现在很多地方搞排污权交易,首先针对的就是重要企业,诚如火电、水泥等行业在推广,因为这些行业排污量大、而且好开展,所以步就要求(这些行业)2017年底完成(排污许可证发放)。第二步就要求2020年底完成所有企业完成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它是分布推进,它做了一个比较周全的安排。”

《方案》明确,2017年建成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将排污许可证申领、核发、监管执法等工作流程及信息纳入平台,各地现有的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逐步接入。到2020年,完成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目前这只是一个改革方案,国务院还要单独进行立法,制定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指出。

而事实上,“我国很多地区大气、水等环境要素质量长期不能达标,这与固定源排放强度有直接关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孙佑海说,传统的管理手段、方式已不能适应环境形势的需要,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应运而生、正当其时。

正如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其为媒体撰写的署名文章中所言,改革后的排污许可证是每个排污单位必须持有的“身份证”,是企事业单位生产运行期排污行为的行政许可。初次申领有效期三年,换发五年有效,持证才允许排放。那么一般来说,这张证都包含什么内容?根据方案,排污许可证中明确许可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排放量、排放去向等事项,载明污染治理设施、环境管理要求等相关内容。

正如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兼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所说的,“许可证不是一张纸,而是一本‘书’,内容应该非常详尽,而且从长远看,涵盖的污染物肯定比现在监管的多。”以往由于监管力量有限,往往只能针对主要污染物,有了许可证,将把有标准要求、且有监测及统计手段的污染物逐步纳入,实现对更多污染物排放的监管。

而事实上,环保管理核心制度从环评过度到排污许可证,直接受到变革影响的势必就是接受管理的众多企事业单位了。“按照《实施意见》,五年内我国基本所有固定污染源都要持证排污,而现行《环保法》只是粗略的规定要依照法律规定持证排污,因此,现在被纳入排污许可证制度管理的只有《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的排放污染气体、污水的企业,但是排放固体废物、噪声污染的企业却一直徘徊在管理之外。”环保法学专家冯嘉指出。

除了将更多企业纳入到排污许可管理中外,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还直言,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做环评纯粹就是为了通过政府审批,环评报告上很多信息都是虚假的,这让环评很多时候根本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效力。“目前,在个体项目的环评上,我们花了很多的行政资源和成本,但实际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有些重点工程项目领导一点头,一票否决权就基本无法发挥作用。”北京市环保局法制处处长芦建茹也曾表示。

业内表示,这意味着,以往企业认为“熬”过环评就能“任性”排污的局面将得到有效遏制,除了环评之外,企业和项目在事中、事后都可能随时需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控,实际上是整体提升了对企业的减排要求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王尔德、北京商报/蒋梦惟、人民日报/孙秀艳、在线/范琪妍)

热门评论

上一篇:火热态势或贯穿“十三五” 环保并购再获政策加持

下一篇:千亿级碳市场跨入加速期 两类公司或将受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