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再添“新妆”以绿为媒构建产品标准
- 2016/12/16 9:24:38
- 43887
-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 编辑:筱阳
- 关键词:中国制造绿色产品绿色环保
【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目前,由于我国涉及绿色的相关产品标准、认证和标识由多个部门分头设立,存在管理分散、绿色产品概念不清、标准不统一、认证和标识种类繁多、社会认知及采信程度偏低等问题,加大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而随着《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近日正式印发,“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的路径图得以终敲定。
近年来,“绿色环保”已成为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越来越关注的因素。许多商家也纷纷打起“绿色环保”牌,在商场、超市或者网络购物时,常常能看到产品包装上写有“绿色食品”“自然绿色”“无公害”等字样。然而,市面上的绿色标志如此众多,究竟孰优孰劣?着实让消费者犯了难。
来自日前媒体的报道消息称,国务院办公厅已正式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就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作出部署。
那么有别于大家熟知的绿色食品标识,何为绿色产品呢?根据《意见》,绿色产品是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在资源获取、生产、销售、使用、处置等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中,绿色产品应兼顾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低、低毒少害、易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健康安全和质量品质高等特征。
“以空调为例,之前我们对于空调的主要评价指标是节能,但却可能存在使用环节节能、生产环节资源浪费、环境不友好等问题”,薄昱民说。而新发布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将会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审视现有标准,实现多要素要求的整合。
根据绿色产品内涵,未来有关绿色产品的评价要统筹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品质等属性。资源属性重点选取原材料节约、水资源节约、可再生资源使用等指标;能源属性重点选取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方面的指标;环境属性重点选取有害物质禁用及限量要求、生产过程污染物排放、使用过程有毒有害物质释放等方面的指标;品质属性重点以产品的性能和安全标准为主,以及其他环境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性能指标。
蒲昱民强调,通过整合建立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指标统合原有针对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设立的评价指标,解决产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节能环保等要求存在矛盾、对高品质追求关注不足等问题,从根本上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意见》同时明确了7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统一绿色产品内涵和评价方法,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科学确定绿色产品评价关键阶段、关键指标,建立相应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二是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与标识体系,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作用,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三是实施统一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和认证目录,依据标准清单中的标准实施绿色产品认证,避免重复评价。四是创新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机制,优先选取与消费者吃、穿、住、用、行密切相关的产品,研究制定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五是健全绿色产品认证有效性评估与监督机制,推进绿色产品信用体系建设,运用大数据技术完善绿色产品监管方式,建立指标量化评估机制,公开接受市场检验和社会监督。六是加强技术机构能力和信息平台建设,培育一批绿色产品专业服务机构,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信息平台。七是推动合作和互认,积极应对国外绿色壁垒。
《意见》还提出了四项保障措施。首先是加强部门联动配合,建立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与标识部际协调机制,统筹协调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相关政策措施。其次是健全绿色产品体系配套政策,加强绿色产品重要标准研制,建立绿色产品标准推广和认证采信机制,推行绿色产品计划和政府绿色产品采购等制度。再次是营造绿色产品发展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各部门、各地方应结合实际促进绿色产品标准实施、认证结果使用与效果评价,推动绿色产品发展。第四是加强绿色产品宣传推广,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引导绿色生活方式。
此外,国家认监委认证监管部王昆认为,目前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同时,有效和中供给不足,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出现了国内不少消费者到境外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消费者对于中国制造有很多的负面感知。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基于此,众多专业人士认为,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识与认证体系受期待已久,此举将对解决供给侧与需求结构的矛盾起到积极作用,是制造业供给质量提升,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截至2020年,初步建立系统科学、开放融合、指标先进、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与标识体系,实现一类产品、一个标准、一个清单、一次认证、一个标识的整合目标。“这是《意见》给我们提出的具体目标。”薄昱民说。
(据中国经济网/苏兰、新华网、中国环境报/徐卫星、人民网/李心萍)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