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治霾之路不平坦 何日不再“等风来”?
- 2016/12/23 13:40:46
- 38951
-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 编辑:墨泉
- 关键词:雾霾雾霾治理PM2.5
【中国环保在线 原创视野】接近岁末,比2017更快奔向我们的是本年度严重的一次雾霾天气。虽然这波重污染天气即将被冷空气赶走,但它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有关雾霾治理的探索和思考,仍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延续。
2004年6月29日,“雾霾”一词开始在天气新闻中出现。当日的《北京日报》第八版发表题为《本市昨出现少见雾霾天》的报道。2016年12月15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从12月16日起至21日,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发生今年入秋以来严重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北京、天津等20多个城市发布了红色预警,济南等10多个城市发布了橙色预警。
“雾霾”一词出现12年了,这12年也是中国走过的“治霾之路”。不得不说,这条路坎坷泥泞,不太好走。
众所周知,雾霾现象是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通过发展的方式加以解决。只有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严格执行生态环保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消耗上限,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治理雾霾的大难点在于煤炭。改变能源结构,也将触动产业结构,这并非朝夕之功。它不是环保局搞几个猛招就能瞬间解决的事情,不能动不动就“限行”“停产”。地方主政者应该在经济发展和控制污染之间寻找到平衡点,以深化改革为契机,调整发展思路,加大对新兴产业研究的投入力度,以产业转型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明确表示,解决中国的大气污染的方法唯有“源头减排”和“源头治理”。而对雾霾采取预警播报也是一项重要手段,提前预警,就能够提前控制住污染源,降低雾霾的严重程度。国家和政府正在不断加大治理力度,从短期目标考虑,要限制私家车的出行量;从长期角度考虑,要解决工业、柴油车等造成的污染,遏制住污染的源头。“一长一短”相结合,才能使空气质量短期不爆表,长期处于达标状态。
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在科学分析雾霾成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科学施策,以清晰的规划和强大执行力,把治霾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譬如,除了燃煤,机动车尾气也是很多城市PM2.5的主要来源。提高油品质量,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改善交通运输结构也是治理雾霾必须攻克的难关。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面对信息爆炸时代的海量数据,要想有效治霾,不仅需要各地政府在雾霾监测数据上实现整合,还需要依靠技术研发推动雾霾的来源解析、演化、降解等问题的系统研究。对雾霾的系统研究耗资巨大,任何地方政府都无法独自承担。采用中央政府行政介入基础设施建设、与高等科研院校有效合作进行技术攻坚、各地政府联合建设的模式,可行性更高。
行文至此,想到日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意见要求各省份总河长要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县级及以上河长负责组织对相应河湖下一级河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因为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所以中央才会下文全面推行“河长制”。而这一制度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要领导负责;二是进入地方党政领导考核评价体系;三是终身追责。大家都清楚,“河长制”是被逼出来的,太湖水危机让地方政府不得不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那么治霾呢?在全国一片千夫所指的声浪中,是不是也能倒逼出一些好的制度,逼出一些地方政府的动力来呢?
为重现蓝天,英国花了50多年,德国花了30多年,日本花了20多年。治理雾霾不可能一蹴而就,阵痛期在所难免,惟愿等风来的日子早点结束。
(参考资料:检察日报/止凡、环境经济杂志/刘晓星、新华网/韩家慧、法制网/叶泉等)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