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一带一路打开窗口期环保“出海”步入2.0时代

2016/12/27 10:13:00
51403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一带一路环保走出去
导读:随着诸多大型央企的进入,中国环保产业正在加速整合。越来越多的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聚集范围内的环保资源,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
  【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与2015年相比,环保企业更加热衷于“海外购”。事实上,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实施,环保走出去的道路更加畅通,也变得更加急迫,布局走出去战略,俨然成为很多国内环保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环保企业也有自己的时代机遇。随着诸多大型央企的进入,中国环保产业正在加速整合。越来越多的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聚集范围内的环保资源,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
 
  早在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2015年,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委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并明确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相互投资领域,积极推进环保产业等多领域合作。
 
  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为环保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遇。在大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中,沿线国家对环评的要求普遍较高。这将避免“污染转移”的问题,形成一条“绿色建设”之路,也将释放巨大的环保需求。
 
  在环保部下属的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对外发布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蓝皮书—沿线重点国家生态环境状况报告(2015)》中明确,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存在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下述特点。
 
  首先是沿线国家整体性自然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不少国家自然环境复杂、土壤贫瘠,且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和荒漠化问题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亚国家还存在水、大气和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核污染等主要环境问题。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工业化和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加快转型、推动绿色发展的呼声不断增强,这也为中国环保产业‘走出去’提供了现实基础。”上述《报告》称。
 
  与此同时,相对于业务上遭遇的问题,得益于中国良好的宏观经济和日渐成熟的资本市场,目前海外环保标的并购成为了海外探索的一大亮点。从2014年开始,中国环保上市公司陆续开始抢滩市场。2015年,环保海外并购案例激增,资金额不断刷新,达200多亿元。这些并购促进了中外环保企业和技术的深度融合,还有助于中国环保企业的海外市场开拓。
 
  “一带一路”共涉及六大走廊建设,包括中蒙俄、中亚、西亚、中巴、中东印缅走廊以及环东南亚的铁路建设,现已陆续起步。包括核电、火电以及边境沿线一些网络建设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已都跨越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到东欧和中欧、西欧,包括与拉美和美国的一些投资合作。
 
  随着相关政策的发布,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到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中。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1—10月,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的51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0.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6877份,新签合同额843.9亿美元,同比增长30.7%。
 
  “2016年的中国环保产业是充满聚合与变化的一年。”中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说。目前,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重资产企业采用并购方式进入国外市场;另一类则是凭借企业在技术、管理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获得海外订单。
 
  然而这块海外“蛋糕”能否吃得到,还需要企业在对目标国家的认知和了解上下功夫。业界资深人士林洪冰将企业走出去的过程概括为看得准、出得去、站得住、扎得稳、长得大。“看得准,是指企业走出去前一定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和项目情况有准确的认知和判断。出得去是企业要有相应的理念、信念、人才和方向。”
 
  站得住、扎得稳则是指企业在所在国的个项目一定要做好,通过了对方的考验,树立了品牌,就有望逐步扩大当地市场。当企业能够完全从当地获取人力、设备、信息等资源,真正实现属地化后,当地项目收入成为了公司稳定的营收来源,这样就真正实现了长得大。除了企业自身应对挑战,政策支持也十分必要。企业家呼吁,除顶层设计外,还应加强对走出去的企业进行多方面辅导和咨询服务,并提供政策、融资的便利等。
 
  尚处于“政策驱动”下的中国环保产业,需要有更大的追求。在当前53000多家中国环保企业中,只有1%的企业年收入规模达到3亿以上,而90%的企业收入规模不足1000万。对于以技术作为重要支撑的环保行业来讲,如果没有追求技术发展的动力和相应的资金准备,将难以面对更高治理需求给出的市场,也难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
 
  大手拉小手,抱团“走出去”,是一个互惠双赢的选择。赵笠钧认为,“当我们要去一个很陌生的地方时,总是希望能与朋友同行,小企业和大企业‘抱团’走出去既有利于小企业开阔眼界,提升对世界的认知,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也有利于大企业摆正心态,认清差距,积极与世界接轨。”
 
  而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在赵笠钧看来,在残酷的商业的丛林中,只有适者才能不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所谓‘适者’,不是说你要是大强的,而是你要敢于拥抱变化,机会来了愿意接受挑战,出现问题能够及时作出调整。”
 
  此外,金融政策的支持不可或缺。虽然作为国家顶层设计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明确相关国家加强资金融通,但是细化的金融政策还没到位,难以支持企业走出去。目前由于欧美国家对伊朗实行禁运,所以对我国环保企业来说,目前是“入伊”的佳时机,环保业内人士张慧春将之称为“窗口期”。“比如伊朗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如果国家出台相应金融政策,增加对环保企业的授信,将加快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他还透露,仅在伊朗,企业预估的水务项目市场就有几十亿美元。
 
  基于上述背景,不妨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环保行业能够与世界环保企业开展竞和与融通,在更广阔的地区,与更广泛的资源发生反应,成为一个更有吸引力的行业。
 
  (据中国环境报/张蕊、环球时报/赵乾坤、界面新闻/蒋瑜沄、中国新闻网)

热门评论

上一篇:环保税开征迈入 域外经验值得借鉴

下一篇:把脉农业污染源 切实推进农村“绿色革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