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政策组合拳治霾十余载砥砺成就“深圳蓝”

2017/1/13 16:40:15
37722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周末
关键词:雾霾空气质量大气防治
导读:通过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配合积极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深圳市连续两年空气质量达到我国环境质量标准,使得“深圳蓝”成为深圳亮丽新名片。
  【中国环保在线 环保示范】通过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配合积极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深圳市连续两年空气质量达到我国环境质量标准,使得“深圳蓝”成为深圳亮丽新名片。事实上,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均得益于多年来组合拳的实施加上努力。

 

 政策组合拳治霾 十余载砥砺成就“深圳蓝”
 
  当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屡屡遭受雾霾侵袭之时,广东省深圳市却是另一番景象。曾经经历过严重雾霾的深圳,现在却因蓝天白云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和肯定。
 
  近日,深圳市气象局发布了《2016年深圳市气候公报》,公报显示,2016年共记录到灰霾日27天,比2015年减少8天,为1992年以来少。目前深圳已连续8年未记录到重度灰霾日,据深圳市气象局有关研究成果,过去30多年深圳的大气环境质量经历了先恶化后好转的历程,灰霾日数先升后降,大气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0多年前,深圳的灰霾天数高达187天。深圳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空气创新中心和能源基金会联合编制的一份名为《蓝天、低碳和经济的多赢》的报告显示,深圳的污染排放在2006年左右达到峰值,之后逐年下降。
 
  “十二五”期间,在GDP增长82.6%的同时,深圳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累计下降44.6%、37.8%、57.2%和40.6%,连续4年在全国GDP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双提升”。
 
  “作为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这非常不容易。”为深圳大气污染治理做技术支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张远航这样感慨。那么,这一切成绩是怎么实现的呢?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主任刘初汉表示,深圳的经验证明,环境保护问题单靠一种手段很难达到目的,需要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综合施治,“比如产业结构调整,不能简单粗暴随意关停企业,我们先制定产业规划,不符合产业要求的新项目坚决不批;对于一些老企业,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让产业与用地结合,不断促进腾笼换鸟”。
 
  事实上,深圳的蓝天来自组合拳加上努力:通过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配合积极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随着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1988年)和《环境保护法》(1989年)相继颁布,特别是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年)以来,深圳连续18年依法治霾,制定了引导、促进和推动产业转型及大气污染治理法规性文件181件。
 
  通过采用立法、行政、经济和技术等多种手段综合整治,2004年,深圳环境空气质量出现拐点,效果初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深圳治霾有效性的根本保障。
 
  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提高到40%;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8.8%;前瞻布局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服装、家具、黄金珠宝等传统产业加速向价值链提升。深圳根据自身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的特点,推行产业结构“轻、精、高、新、软、优”的发展战略。
 
  在能源结构方面,深圳坚持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目前,深圳重油使用量减少300万吨以上,天然气占一次能源使用比例上升到13%以上,基本实现以电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产业结构调整和持续产业污染防治是各地治污共同的课题,“特别是在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偏重,重污染企业比较多,如何把污染企业挡在外面,通过各种措施,既保障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使污染企业逐步减少,深圳的经验可资借鉴。”
 
  雾霾治理就是要在负“重”前行中寻回蓝天:对政府来讲,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切实落实环保责任;对企业来讲,要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减少污染排放;对公众来讲,要身体力行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相信在多方合力共同治理之下,“深圳蓝”能出现在全国各地。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孙秀艳、中国环境报/沈杰、深圳新闻网/李瑶娜、中国环境报/刘晶)

热门评论

上一篇:海南发布第四季度环境质量公报 地表水质总体为优

下一篇:市场杠杆撬动水生态修复 合同节水管理凸显综合效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