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逢雨必涝走向弹性“里子”海绵城市建设持续升温
- 2017/5/2 13:17:40
- 37675
-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 编辑:筱阳
- 关键词:海绵城市中水回用设备污水处理设备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但在业界资深人士邹涛看来,“海绵城市已经成了目标导向,而不是问题导向,这是很遗憾的事。”邹涛希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团队,将解决问题摆在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建成海绵城市。
从逢雨必涝走向弹性“里子” 海绵城市建设持续升温
城市汛期“城市看海”几乎成为常态。一边是逢雨必涝、内陆“看海”的新城市病,一边是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自此被寄予厚望。近年来,城市“看海”的新闻每逢汛期便屡见报端,“逢雨必涝、雨后即旱”成为不少城市的通病。
自2012年“海绵城市”概念提出以来,尤其是政策层面的持续加码,使得海绵城市自上而下提速前行。尤其是2015年,国家筛选了30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使得海绵城市自上而下提速前行。国务院办公厅于同年底发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而海绵城市建设,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实现对雨水的吸纳和利用,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业内人士认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被认为是破解目前城市地下水位下降、逢大雨必涝、山水林田消失、城市养护成本增加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国有重庆、济南、武汉、福州等30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
如何使城市更有“里子”?现在,城市要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据人民日报此前报道,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章林伟认为,首先要转变技术路径,更注重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系统治理;其次,要构建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同时,景观设计、园林绿化工程要兼顾“里子”,例如河道走势设计变直为曲,恢复自然原貌,以涵养水源。
“从雨水排出系统或雨水的构建作为切入点,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系统模式转变,从原来的水泥城市向弹性城市过渡,道法自然,生态优先。”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说。迄今,全国有重庆、济南、武汉、福州等30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说,海绵城市项目的实施,在缓解城市内涝、消除水体黑臭方面已见成效。批16个试点城市区域内13条黑臭水体、171个易涝点已经消除。
而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巨大投资,钱从何而来?业内普遍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有着万亿投资空间的巨大工程,其所撬动的更大规模社会资本投资亦不容小觑。根据已发布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试点城市信息,有机构估算我国目前330个地级行政区未来五年内海绵城市建设市场需求约3万亿元。从长远发展来看,在城市的后期运营管理过程中,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不但不会增加城市的投资,还有助于节省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工作千头万绪,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尤为重要。城市转型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百年工程、“里子”工程,建设周期长、低,海绵城市建设目前仍然处在一个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技术层面的学习与掌握也需要时间。“关键的还是要转变观念。”四川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厅长何健指出。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