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垃圾围村形势严峻因地制宜驱散“乡臭”

2017/6/8 9:39:00
39945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墨泉
关键词:农村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固废处理
导读:“山上桃花红艳艳,山下苍蝇黑压压”,在我国广大农村,垃圾随地乱扔造成的环境卫生问题由来已久。
  【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山上桃花红艳艳,山下苍蝇黑压压”,在我国广大农村,垃圾随地乱扔造成的环境卫生问题由来已久。与此同时,“垃圾围村”“与人争地”的现实压力,也让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显得越来越迫切。

垃圾围村形势严峻 因地制宜驱散“乡臭”
 
  青山绿水,阡陌纵横,炊烟袅袅,这些画面寄托着人们对乡村的美好向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生产生活垃圾与日俱增,已突破乡村环境的自净能力。一些村庄垃圾成堆,蚊蝇滋生,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和污染正在伤害着美丽乡村,“乡臭”驱散了乡愁。
 
  垃圾围村,形势严峻
 
  根据住建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目前约有6.5亿常住人口,一年可产生约1.1亿吨生活垃圾和逾90亿吨生活污水。其中,约有0.7亿吨生活垃圾和70亿吨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随意排放。虽然我国2014年已启动农村生活垃圾专项行动,但垃圾围村形势依然严峻。
 
  截至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大部分地方没有统一的垃圾车进行装运,也没有集中统一的垃圾站供农民们进行储放。大多说农村人处理垃圾的方式便是随意丢弃,能够点把火烧掉的就烧掉,不能就地烧掉的垃圾便埋到土壤里。久而久之,这种垃圾处理方式,让农村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正承受着巨大的污染压力。
 
  据专业人士分析,农村垃圾处理滞后,主要源于以下三大方面的原因:观念滞后。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环境意识不强,对农村垃圾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治理滞后。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大部分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处于空白状态;监管滞后。目前,我国针对农村垃圾治理的相应规定只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中,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
 
  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到2020年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中部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利用率达50%。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
 
  因地制宜,破除困境
 
  那么,又该如何打破农村垃圾处理的困境呢?中国环保在线认为,只有因地制宜地做好农村垃圾处理,才能解决好农村环境问题。
 
  首先要做的是补齐农民思想上的短板,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村民公共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改变乡村生活陋习,提高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普及垃圾处理知识,开展垃圾分类、循环田利用等,从源头减少垃圾。
 
  其次,构建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不管采取何种处置方式方法,必须要有稳定的队伍、充足的费用、成熟的技术。地方除了积极向国家争取项目资金,向上级争取支持之外,还要积极探索投融资渠道。要明确资金主渠道,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大的效能。
 
  再次,从市场层面看,很多地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相关设施和服务的建设和运营,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拓宽乡村垃圾污染治理资金的筹措渠道。
 
  后,树立典型,发挥作用。党政机关发挥模范作用,把垃圾处理工作落到实处。村委会也要跟上乡党委政府的步伐,结合村内实际,处理好各种垃圾,分村施策。对于大的村民小组聚集地,可以建立小型垃圾处理站,统一治理;对于小的村民小组,可发放垃圾焚烧炉,加大对沼气池的利用,尽量只烧无害的、有热值的垃圾,达到垃圾的有效利用。
 
  总之,建立接地气的垃圾处置模式。每个地方要结合地域特点,充分考虑实际,消除转运死角与盲点,打通农村垃圾处理“后一公里”。要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真正解决分类、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热门评论

上一篇:为错位资源寻出路 五大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成效显著

下一篇:规范市场准入与资格审查 垃圾跨界清运“有章可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