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新能源汽车酝酿大动作收紧准生证倒逼“真正鲶鱼”

2017/6/13 11:25:32
62383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准入门槛
导读:近日,一则“发改委拟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发放”的消息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再起波澜。
  【中国环保在线 原创视点】聚焦时事要闻,追踪环保动态,关注现场,《环保视野》为您一网打尽每日新环保快讯。

  新能源汽车酝酿大动作 收紧准生证倒逼“真正鲶鱼”
 
  近日,一则“发改委拟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发放”的消息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再起波澜。据彭博6月5日报道,知情人士称,发改委希望对新能源汽车现有政策进行评估。
 
  “暂停”是要停滞多久?还有多少企业要走进这扇大门?迄今,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可以预见的是,离开政策襁褓,刚刚迈出商业化脚步的新能源汽车再迎新拐点:准入门槛是放宽还是收紧、如何才能有玩家持续参与,成为当前业界关注的焦点。
 
  对于新能源车企尤其是源源不断的造车新势力而言,生产资质堪称进入产业的“入场券”。截至目前,据广州日报此前报道,发改委已发放了15个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分别是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及江淮大众。其中,北汽新能源已进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这个发放速度真的太快了。”事实上,进入2017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发放就突然加快了脚步,2017年1月份就相继发了3家。而与2016年的7张牌照相比,仅在今年前5个月内,纯电动用车生产资质的审核情况已经超越了去年全年的审核量。也正基于上述背景,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提高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的政策风向,趋严收紧生产资质审核便成为了题中之义。
 
  有舆论指出,“如若新能源汽车牌照发放过于频繁,门槛太低,则将导致市场的无序竞争。”因此,收紧生产审核资质,在限制无序竞争、控制总量发展之余,也规避了投资过热带来的资源浪费。据人民网此前报道,投身火热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企业,远不止这几十家。据不完全统计,算上传统车企,追逐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投资高达千亿元,规划产能近500万辆,远超《“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200万辆产销目标。
 
  一方面,有意跨进准入门槛的企业数量有增无减的趋势让新能源汽车业界始料未及。自从新能源汽车被提升至国家战略,一大批新势力在资本助推下风起云涌。由于多数新兴造车企业,均为以新能源整车制造切入,并急于谋求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一旦停止发放,也意味着正在排队的企业将面临“无路可走”的困境。公开资料显示,如今近200家车企正在申请资质,包括蔚来汽车、乐视汽车等多家互联网基因的车企,正为获得一张“准生证”使出浑身解数。
 
  另一方面,高标准原本旨在解决新能源生产散乱小问题,但至今催生出“真正的鲶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高珩曾进一步指出,尽管顶层设计从未明确指出发放资质审批的车企数量,但就市场容量而言,约摸在12家新能源车企较为适宜。而这些新进入的玩家如能对行业产生“鲶鱼效应”,助推市场转向良性发展,亦能刺激传统制造车企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板块,让参与期间的企业充分竞争,形成优胜汰劣的业态格局。
 
  而从目前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业态格局初具雏形:即产品导入期渐行渐远,新能源汽车正驶入一个的成长期。而随着业界嘈杂的争议声,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也已由“一切从严”走向“宽进严出”,在市场规模持续扩容的背景下,既有企业内核应对补贴退坡后的品牌战略,也有令车企面临结构性矛盾与竞争力下滑的现实困境。
 
  当前,新能源汽车投资热余温不减,一大批车企申请资质仍“在路上”。然而历经多轮市场磨砺之后,拥有建立在技术、设备基础上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车企究竟有几家?这或许是比关注审批资质更为严峻的发展命题。
 
  以上就是今天的环保视野,感谢您的阅读。东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资讯我们明天再会。

热门评论

上一篇:固废处理压力山大 “洋垃圾”问题亟需解决

下一篇:十年探索不寻常 排污权交易需兴利除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