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制约行业发展上海17年分类效果甚微
- 2017/7/14 8:59:12
- 25925
- 来源:东方网 仲颖
- 编辑:周末
- 关键词:垃圾分类生活垃圾绿色账户
【中国环保在线 地方新闻】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2000年就被列为国家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经过17年的努力,成效并不明显。其中关键因素在于:分装环节缺乏刚性约束措施,末端处置环节能力不足,已经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早在2000年上海就被列为国家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如今17个年头过去了,经过17年的努力,大多数市民的环保意识有所提升,但垃圾分类工作却不如人意。
上海市人大代表许丽萍认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之所以进展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前端垃圾分类以及运输环节缺乏刚性约束措施;末端处置环节能力不足;已经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生活垃圾分类是为了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据了解,到2016年底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已覆盖500万户,其中“绿色账户”激励机制覆盖200万户。
根据2016年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成效调研报告》,上海居民环保意识平均得分77.62分。然而与居民环保意识得分较高形成反差的是,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度仅为52.25分,较低的关注度体现在小区垃圾混杂情况依然普遍。报告显示上海市小区干湿垃圾平均混杂率达8成以上,平均每个小区每天混杂垃圾量达787千克。
分装环节要有刚性措施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分装、收集、运输、处置,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成效和居民的积极性。”在垃圾分装环节,大多数居民分类的积极性不高,市人大代表许丽萍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知易行难,要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绿色账户”的激励作用有限,还需要采取一定的刚性约束措施,“绿色账户,这个机制适用下来不是很好,虽然覆盖200万户,但是活跃度不高,激励的措施不是特别有力,表明激励政策没有设计时想的那么好。另外,没有什么刚性的约束机制。在中国台湾如果不分,垃圾多收钱就多,我们没有这个利益机制。”
除此之外,许丽萍代表认为驳运环节,混装混运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的积极性,“我们跟居民交流,他们说原来居民分了,到运输处置的时候还是会混合,对市民积极性影响很大。”
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四类。许丽萍代表认为从末端处置来思考前端的分类,会让垃圾分类的标准更加科学、合理。
末端处置环节要跟上
然而从末端处置环节来看,上海市分类垃圾存在资源化利用能力严重不足,综合利用体系还不健全的问题。
据了解,2016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置量879万吨,其中回收利用2%,生化利用13.7%。上海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与今年3月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的目标相比,差距不小。
“政府把废品回收作为一种资源整体考虑和布局不是很充分,从而导致我们现在废品回收利用体系不是很健全。”
“政府顶层设计要非常明确。我们现在垃圾末端处置的能力跟建设目标有差距,上海有财力,在基本设施建设上一定要全力做好,尽快做好。”
已有政策要重新梳理
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到市绿化市容局、市商委、市、市等十几个部门。为了整合各部门的工作合力,2012年上海市成立了由20个市级委办局和16个区政府协作推进的联席会议。然而,如今各部门之间的合力、市区之间的联动依然不足,这也使得相关政策的实施打了折扣。
许丽萍代认为,上海垃圾分类虽然实施多年,但是从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的角度以及上海要力争全国前列的角度来看,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全体市民都要重新认识。
原标题:上海垃圾分类17年:“绿色账户”激励作用有限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