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海水利用产业整体回暖 海水淡化唱响海洋经济重头戏

2017/7/21 9:48:30
37448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海水淡化海水淡化设备海水利用
导读:国家海洋局日前正式发布的《2016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个,产水规模118.81万吨/日。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近年来,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2016 年底《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引爆海水淡化市场大发展,而地方政府受限于用水总量的考核与环保监管趋严,对海水淡化的需求强度进超国家规划。自此,海水利用产业开始迈入快速发展期。

  海水利用产业整体回暖 海水淡化唱响海洋经济重头戏
 
  得益于政策利好,我国海水利用业渐入佳境。国家海洋局日前正式发布的《2016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据初步核算,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个,产水规模118.81万吨/日,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20万吨/日。
 
  《报告》显示,仅在2016年,海水利用产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海水直流冷却、海水循环冷却应用规模不断增长,年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水量达1201.36亿吨,新增用量75.70亿吨/年。在国家海洋局规划与经济司副司长沈君看来,“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利用业已成为拉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匹‘黑马’。”
 
  海水利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相关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现在的淡化水各项水质指标达到了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相关规定。”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长曲探宙强调,截至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产水成本5—8元/吨。同时,自主研发的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与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日产万吨级海水淡化工程,整体技术指标与接轨,多套海水淡化装置出口国外。
 
  全国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沿海9个省市,主要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沿海城市和海岛。其中,2016年,全国新增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日均17.9万吨。值得一提的是,沿海缺水城市和海岛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和模式创新,将海水淡化作为落实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的重点领域,打造海水利用产业集聚创新平台。
 
  《报告》显示,海水淡化水的终端用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业用水,另一类是生活用水。对此,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李琳梅则明确指出,海水利用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以及海水化学资源利用等多个领域。据中新网近日报道,至2016年底,中国海水淡化用于工业用水的工程规模为日均7.9万吨,占总工程规模的66.6%,主要为火电、核电、化工、石化、钢铁等企业。
 
  “现在的淡化水各项水质指标达到了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相关规定。”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长曲探宙指出。事实上,大自然的水循环其实就是海水淡化的过程。另据科技日报近日报道,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淡水,其总量约占海水的97%。海水经过阳光照射后蒸发,通过雨雪露云霜雾的形式变为淡水,在地球表面重新汇聚成江河湖海。海水淡化技术就是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
 
  一直以来,海水淡化被认为是解决淡水资源紧缺的开源工程。以海水淡化为代表的海水利用是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并已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和通用做法。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划,到2030年,即使南水北调东线一二三期工程,中线一二期工程全部建成,并考虑部分海水利用后,我国沿海地区年缺水量仍将达到214亿立方米。
 
  迄今,中国海水淡化产水成本在每吨5元至8元人民币之间包括电力成本、蒸汽成本、药剂成本、膜更换成本等。其中,万吨级以上海水淡化工程产水成本平均为每吨6.22元人民币。“随着海水利用技术和关键设备的不断进步以及工程经验的不断积累,海水利用的成本会逐步降下来。”李琳梅说。根据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海水利用将实现规模化应用,材料和关键装备实现产品系列化,产业链条日趋完备。

热门评论

上一篇:项目建设实现有序增长 风光互补利好海水淡化产业

下一篇:三种思维推动河长制 全面实现河长“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