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浙江水污染防治更进一步劣Ⅴ类小微水体全部销号

2017/12/11 9:03:38
34533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施力维 通讯员 朱智翔 俞侃
关键词:五水共治水污染防治
导读:2017年浙江的治水成绩令人欣喜:全省仅剩的58个省控、市控、县控劣Ⅴ类水质断面,经过11个月的全面治理,水质持续改善,均已销号。
  【中国环保在线 地方新闻】在浙江,很多人的生活轨迹因“五水共治”而变,很多产业的发展轨迹因“五水共治”而变。同时,来自媒体的报道称,劣V类小微水体治理进展传来好消息,截至2017年10月底,年初“挂号”的16455个劣V类小微水体全部通过验收销号,11个设区市均已完成所有劣V类小微水体验收销号。

  浙江水污染防治更进一步 劣Ⅴ类小微水体全部销号
 
  寒来暑往,2017年浙江的治水成绩令人欣喜:全省仅剩的58个省控、市控、县控劣Ⅴ类水质断面,经过11个月的全面治理,水质持续改善,均已销号;全省排查出的16455个劣Ⅴ类小微水体,也已于10月底全部完成验收销号。全省大江大河水质总体优良,其中六大省级河长水系,除京杭运河浙江段总体水质有轻度污染外,钱塘江、瓯江、曹娥江、苕溪、飞云江水质状况均为优。
 
  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离不开截污纳管、河湖库塘清淤、工业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排放口整治、生态配水与修复等六大工程的有序深入推进。截污纳管工程中,计划新增的3000公里城镇污水配套管网,已全部完成;河湖库塘清淤工程,累计完成11618万立方米,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涉水地方特色重点行业企业完成整治636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标改造新增受益农户40余万人;整治排放口77276个,全部完成年度计划。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省、市、县、乡、村各级为全面剿劣倾注了大量心血。碧水清流重回之江大地,更带来了全省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城乡基础设施的补齐改善,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实实在在的提升。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加快水污染防治。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全省各地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巩固提升利用好剿灭劣Ⅴ类水的成果,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
 
  聚焦治本 倒逼转型
 
  反复治、治反复,历来是水环境治理中的共性难题。浙江在剿灭劣Ⅴ类水行动推进过程中,注重源头治理,聚焦治水治本。全省各地坚决打破拖累转型升级的“坛坛罐罐”,通过根治岸上污染源,倒逼农业和工业转型升级。
 
  走进建成不久的云和工业园区木质玩具滚漆中心,宽敞、明亮的标准厂房,现代化的滚漆设备,和过去“低、小、散”的作坊式生产形成了鲜明对比。原本困扰当地水环境的调漆废水,现在通过净化系统处理后,可以继续循环使用,污染问题得到了解决。
 
  为全面剿灭劣Ⅴ类水,从根本上治理岸上工业污染源,全省关停淘汰企业3万多家,整治提升企业9千多家,建成相关园区58个。目前,全省主要工业园区废水已基本实现纳管处理,有力地整治了“低小散”企业的废水偷漏排问题。
 
  工业污染控点源,农业污染治面源。衢州衢江区三易易农业高科技园区内,空气清新,流水潺潺,外人完全想不到其中还建有一座年出栏12万头的商品猪养殖场。园区通过生态化改造,实现了高浓度养殖尾水还田循环利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循环农业,改善了水环境,降低了化肥农药用量,还带动了农业观光游,园区年产值大幅提升到4000万元。
 
  在治水倒逼之下,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特征的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成为趋势,湖州、衢州、丽水3市41县建制镇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截至目前,全省养猪场生猪存栏从1320万头下降至450万头,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多年保持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大幅减少。
 
  源头污染少了,水环境好了。浙江省控断面中Ⅲ类水的比重已超过八成,作为经济大省有这样的流域水环境质量实属不易。水质数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浙江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升级的成效。
 
  精细治理 惠及民生
 
  细微之处见民生。在剿劣行动中,浙江在全国提出了小微水体治理的理念:全面剿灭劣Ⅴ类水,不仅要消灭大江大河省控断面中的劣Ⅴ类水,还要整治与百姓关系密切的沟渠池塘等小微水体。
 
  “小河不净,大河难清。全面剿灭劣Ⅴ类水,终还是要惠及民生,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省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前期全面排查,全省各地总共列出了16455个需要“挂号”整治的小微水体名单,“一口池塘整治没完成,一个县的剿劣验收就通不过!”
 
  小微水体体量虽小,要彻底整治销号,背后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岸上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城乡生活污水排放,多重污染源叠加;周边居民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形成已久,绿色环保理念有待提高……
 
  为此,各地针对小微水体特点制定了一点一策的综合治理方案,既开展清淤、纳管等工程性措施,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又通过治水宣讲,倡导绿色的生产生活理念,鼓励居民向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
 
  在水乡德清,当地大力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做好截污纳管工程,通过重构人工水系、增添人工湿地等方式,营造生态景观,把小微水体打造成了百姓房前屋后的“小微风景”,赢得了大家点赞。
 
  截污纳管不精细,水体污染易反弹。地下管网建设是我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历史欠账多。作为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各地严把质量关,在积极建设主干管网的同时,完善二三级管网、入户管网建设,精细做好入户管网“后一米”的铺设。
 
  截至11月底,全省“挂号”劣Ⅴ类小微水体全部完成整治销号,城镇污水配套管网新建成3000公里,农村主管网新敷设3766公里,新增受益农户数40余万户。在杭州、宁波的一些区块,已实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下一步,各地将继续推进雨污管网建设,力争污水“应截尽截”,巩固提升剿劣成果。
 
  制度体系 确保长效
 
  河湖治理非一日之功。既要保证挂号水体剿劣,又要确保治好的河湖不反弹,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来管护。
 
  实践证明,河长制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的有效举措。宁波江北区半城半乡,流域环境复杂,剿劣压力很大。面对城乡之间各有侧重的剿劣任务,江北区充分发挥河长制作用,将全区河道划分为18个流域,由18位区领导担任流域河长,统筹治理城乡流域,按照“流域治理,综合施策”的方法,河长整合各方资源,强化部门联动,成功实现全域剿劣。
 
  为了确保河长履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省还出台了全国专门规范河长制内容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河长制规定》。这部法规不仅明确了浙江省五级河长的职责,还规定怠于履行职责的河长,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按照《浙江省河长制规定》和全省剿劣要求,我省在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的基础上,将河长体系进一步延伸到小微水体,实现全省水域全覆盖。目前,浙江共有近6万名河长,守护着全省的江河湖塘。
 
  为了配合河长履职,助力地方剿劣,省、市、县三级1.4万余名干部走出机关,来到治水一线参与督导剿劣。8个多月来,全省督导员出动近15万人次,检查劣Ⅴ类河道和小微水体3万多个,发现并协助当地解决问题8000余个。各级督导组均充分发挥了督查员、指导员、服务员、宣传员和战斗员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剿劣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治水长效机制的建立。
 
  原标题:看浙江如何打赢剿劣攻坚战

热门评论

上一篇:垃圾分类“妙招”连连 “美丽浙江”再添一笔

下一篇: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发布 安徽治气动作频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