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残膜回收困局 四大方面探索治理新路径
- 2018/7/31 10:42:09
- 39201
-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 编辑:稻米
- 关键词:固废处理设备地膜污染治理
【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成也地膜,败也地膜”。随着农业生产的推进、地膜使用的积累,那些没有被清理和回收的残膜逐渐成为了农民心头的隐患。减量、增效、替代、降解、循环,我国正在探索地膜回收的新出路。
破解残膜回收困局 四大方面探索治理新路径
在长期以来的农业生产中,地膜覆盖不仅解决了干旱地区的缺水制约,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对农业的生产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不过随着农业生产的推进、地膜使用的积累,那些没有被清理和回收的残膜成为了农民心头的隐患。因为过多残膜累积阻碍水分疏导,甚至导致土壤板结,越来越影响作物生长。曾经作为农业生产推动器的地膜,如今却成了重要的土壤污染源之一。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地膜覆盖面积达2.75亿亩,使用量达145.5万吨。而据预测,到2024年,我国地膜覆使用量将超过200万吨。如今,农民对地膜是又爱又恨,“用了地膜产量就能上去,但地膜用得越多残膜就越多,真担心几年后这地就不能种了”。
“成也地膜,败也地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2017年5月,农业部印发《农膜回收行动方案》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膜回收网络不断完善,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为提升地膜的回收利用率,农业部在农膜回收行动中作出了诸多努力。
说到底,地膜残留一方面因为旧国标膜太薄、易破碎,另一方面因为残膜回收无利可图,各方积极性不高。而2018年5月1日农用地膜新国标的实施为破解地膜发展的困局带来了福音。新标准重点实现了“三提高”:提高了地膜厚度、拉伸强度、耐候性能,从源头上保证了地膜的可回收性。
地膜厚度的提升便意味着回收价值的提高,激励着各方的回收积极性。从低厚度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新国标膜这看似0.002毫米的改变,却为提高地膜回收率制成良方。
7月26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会议再次强调了“突出重点用膜地区,大力推动实施农膜回收行动”的方向。对于地膜污染的治理,国家和政策层面正予以越来越高的关注度。
业内专家提出,坚持减量、增效、替代、降解、循环五措并举,抓好残膜治理。从西北地区100个示范县的治理现状看来,回收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当季回收率接近80%。值得一提的是,甘肃全省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近年来,在农膜回收行动中,农膜回收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目前,我国以成立国家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创新联盟,进一步加大了地膜污染治理的产学研协作,地膜回收机具研发取得突破,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在马铃薯、烟草等作物上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得到了初步验证。
残膜污染治理的成效初显,这为以后的治理路径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可以肯定的是,新国标膜的确对减少每年新增残膜数量起到了抑制作用。不过,要想改变残膜累积的大趋势,还得从清理残膜的技术和措施、推广降解地膜等多个角度入手。
农业农村部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农膜回收行动取得新成效,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农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二是打造一批示范县,抓好西北地区的100个农膜回收示范县。三是探索一个机制,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试点。四是以100个示范县为重点开展农膜残留监测和考核评价,用好一个监测评价。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