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大咖观点:突围建议 环境产业的未来在哪里?

2019/1/8 14:52:07
21856
来源:中国水网 刘影
关键词:节能环保设备VOCs治理
导读:2018年是环境产业挑战色彩浓重的一年,由“火热盛夏”一步跨入了“寒冷严冬”。后PPP时代来到,环保企业需要面对融资、标准、成本、管理等难关。
  【中国环保在线 名家论谈】近几年,环境产业发展机遇大迸发,环保政策频繁颁布,各细分领域市场强势崛起,环境产业一跃成为热点产业被广泛关注和追捧。
 
  但2018年却是环境产业挑战色彩浓重的一年。环保督察“回头看”如火如荼,同时严控金融风险下,PPP规范,资本遇冷,环境产业面临重重危机,产业 “寒冬”到来,“寒风”也愈发凛冽。2018年以来,很多环保企业都出现了资金链紧张或断裂的经营危机,环境产业迅猛发展之下,迎来了更艰巨的困境和挑战。
 
  危机重重之下,环境产业能否拨开迷雾,涅槃重生?
 
  近年来,环保各细分领域市场都成绩斐然,表现抢眼,像垃圾焚烧、危废处置、土壤修复、工业废水处理、村镇污水处理等。与此同时,监管趋严、去杠杆、叠加融资周期等诸多因素作用下,环境产业也遭受了重创,由“火热盛夏”一步跨入了“寒冷严冬”。正视困境、把脉危机,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2017年,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的首战,而金融风险恰是2018年突出的重大风险之一。国家严控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开始在环保行业趋冷,此前叫好不断的PPP项目也被下了回归本质的“紧箍咒”,一部分依靠PPP项目大刀阔斧展开市场布局的企业,因此危机重重。
 
  后PPP时代来到,环保企业需要面对融资、标准、成本、管理等难关。
 
  身处资本寒冬,环保企业资金链经受了的考验,重创之下,很多民营上市环保企业开始寻求走出难关的突破口。2018年,国资系大手笔买进民营上市企业股份在环保领域尤为突出。
 
  根据中国固废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11月,有11起国资意向或已经入股民营上市环保企业的案例发生,相较于前几年,数量明显增加。例如湖南金阳投资入手永清环保不超过30%的股份,盈润汇民基金拟参股东方园林、受让公司不超过总股本5%的股份和盛运环保大股东开晓胜将其所持13.69%股份全部转让给川能集团等等。
 
  与此同时,环境监管趋严、督察风暴日益凛冽。2018年年中,中央环保督察轮整改情况“回头看”全面启动,截止到目前,被称作“环境保护史上大规模行动”的中央环保督察已经历时3年有余,风暴席卷全国各地,始终保持高曝光率和高处罚率的态势。
 
  环保督察背后,折射出的是环境治理的难点和痛点。总体上看,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雾霾天气多发、城市河道水体黑臭、“垃圾围城”、土壤污染、危废处置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等共性问题突出,污染治理任重道远。
 
  的确,环境产业正面临着共性发展难题。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平衡、充分和高质量发展就意味着高投入和付出”,E20环境平台董事长/合伙人、《两山经济》作者傅涛指出。但一方面政府支付难题正在持续加剧,如地下水、土壤污染治理、河流治理等等,都没有充分的付费主体,政府没有充分的收费通道,加之受经济转型的影响,政府的支付能力也在下降;另一方面,工业企业支付能力和公众支付意愿都存在不足和缺位现象。
 
  总的来说,以环境效果为出发点,对环境企业治理工作提出更高标准,对环保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营要求也相继提高,高要求下环保企业需要面对更艰巨的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环境产业的未来在哪里?
 
  2018年是举国上下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每个产业、企业都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前行。作为我国绿色发展的物质支撑和绿色经济的组成部分,环境产业也不例外。挑战之下,也预示着环境产业机遇难挡。
 
  喜忧参半之下,环境产业将何去何从,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在“2018(第十二届)固废战略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掌舵人分享了自身观点和看法。
 
  1.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优化和创新
 
  “环境产业共性问题的存在,直接带来了效果市场和高质量增长对系统驱动的呼唤。”傅涛认为,环境产业需要在系统优化中解决难题。对于一个企业,一个技术,一个项目的判断而言,点上的优劣已经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系统的优劣才是成败的关键,系统驱动的环保市场是环境产业的发展未来。
 
  如何实现系统驱动?他表示,更大范围的技术集成优化,而不是点上优、向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以及系统化所强化的社会系统资源集聚。
 
  国务院国资委副部长级干部、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认为,环保督察和金融强监管等举措的压力下,环保企业的转型升级可以助力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之下,创新是核心。
 
  他表示,当前的环保企业普遍缺少核心竞争力,技术趋同、模式趋同,缺乏创新和的管理团队。同时期,央企、国企,大量进入,带来的竞争加剧了行业的震荡。
 
  环境监管没有创造一般性基于末端治理的市场需求,传统的大规模末端治理供给市场基本饱和,下来的60%的生态环境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环境治理、地下水污染,VOCS治理等。这些问题都亟待技术创新,需要系统化的供给能力和模式创新,促使环境产业走向专业化和系统化。
 
  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柯俭也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创新。他表示,环境治理领域特别是固废处理领域的范围很大,包括餐厨、建筑垃圾、危废、医疗垃圾等,行业内的固体废弃物种类很多,工业垃圾的量也很大,谁能够找到和现有商业模式充分对接,并产生盈利的商业模式,谁将会突围而出。当然,技术创新也同样重要。
 
  中国光大有限公司总裁、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主任王天义指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正进入全新的时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国策成就企业、良币驱逐劣币、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发展”,同时这也是环境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吴舜泽表示,当前,环境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迈过这一高质量发展的非常规关口需要阵痛和定力。
 
  他认为,仅仅依靠政策的驱动是不够的,环保企业需要苦练内功,通过企业发展创造价值,创造需求,给行业发展指明方向。环保企业应加强技术进步和内部管理,以此实现高质量发展。
 
  2.“寒冬”破冰——价值导向、管理提升
 
  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金铎认为,在环保强监管以及企业不理智资本运作之下,环境产业进入了发展“寒冬”。“寒冬”之下,将倒逼环保企业走高质量增长之路,需要往质量更高、效率更快、能力更强等方面去提升。
 
  面对“寒冬”,环保企业应该怎样应对并实现突围?她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提升战略动态管理能力,二是优化业务结构、提升现金流管理能力,三是创新资本运作、资产由重渐轻,四是拥抱大数据、提升运营管理能力,五是倾注研发资源、解决行业痛点,六是机制创新,国企与民企共生共赢,七是坚守“长期主义”理念。
 
  金铎表示,环保行业不是暴利的行业,需要稳健持续的发展。环境产业一定要信奉“长期主义”,坚守使命感、价值观和工匠精神。
 
  启迪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固废及再生资源中心副总经理王文侠形容今年的环境产业为:“像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从疯狂生长到断崖式回落。”他表示,固废作为环境产业中的重要一环,有很多特性,如重投资、重资产,特许经营,建设周期长,回款周期长且难以及邻避效应选址难等等。
 
  面对这种背景和困境,他提出了几点突围建议:有所为有所不为、价值导向优先,高质量、高品质发展,全产业链闭环布局以及资源创新协同、生态循环。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中国环境保护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郑朝晖从固废产业的发展给出了分析,他认为,在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在国家坚持扩大增量供给的政策导引下,我国对垃圾焚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性要求愈发凸显。单纯依靠规模扩张实现高收益越来越困难,企业急需转变思路,寻求新的突破。同时,垃圾焚烧企业发展不均衡、管理粗放、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也是行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突出问题。
 
  垃圾焚烧属于重资产行业,其独特的公益属性决定了项目收益水平有明显的天花板,只有不断地提升管理水平,才能克服政策边际、环境边际、成本边际与收益边际带来的挑战。针对管理水平的提升,他建议: 持续推进标准化、精细化、安全化、绿色化和信息化的建设。
 
  重庆三峰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雷钦平表示,对于垃圾焚烧发电厂来讲,生态环境部要求长期保持稳定运行,永远都不出问题,这是一项比较严厉的措施。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任何时候都要保证只要项目在运行状态下就必须达标,否则风险很大,可能迅速导致盈利企业变为亏损企业。
 
  支撑稳定运行需要靠两方面,一是培养合格的管理团队,这是国内垃圾发电行业投资人特别是做实体面临的共性问题。二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履约能力的提升,怎么创造合理、对等、公正的环境,让企业在基本的条件之下投运项目,这一点也需要政府的支持。
 
  首创环境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曹国宪认为,我国的固废行业至少还有20年的发展空间,未来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型垃圾,时间和空间上的机会很多。从风险和危机的角度看,他呼吁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在拿项目、获取投资机会上要自律,不要盲目扩张,稳定发展是王道。通过拿到一些不太好的项目业绩去换取短期的快速发展,在目前监管力度这么严,融资难等大环境下,其实得不偿失。另外,希望融资方面能有相应配套的政策出台,解决融资难等问题。
 
  原标题:论坛观点:挑战与机遇并存,环境产业的未来在哪里?

热门评论

上一篇:赵河立:正在起草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产品水质要求

下一篇:傅向升:石化园区绿色发展的“10+10”目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