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 2019/1/15 10:13:31
- 15921
- 来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钱易
- 关键词:环保设备节能减排设备
【中国环保在线 名家论谈】2018年11月20日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国情讲坛』第十四讲在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开讲。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易就“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发表演讲。讲坛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主持。
本文根据钱易院士现场发言整理,内容已经钱易院士本人审定。
非常高兴能来到 “国情讲坛”这么重要的一个平台,跟大家一起讨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今天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部分讨论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和它的意义;第二部分讨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实施途径;后回到国情这个问题上,来看一看关于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美丽的中国梦,中国做了什么,中国还需要做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和意义
我们先看看个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和意义。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学技术飞猛的发展,工业水平大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主要有三大方面: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这些问题还带来了很多公害事件,20世纪有人总结了“八大公害事件”,这并不是说20世纪世界上就仅出现了8个公害事件,而是挑了典型的8个事件,提醒我们不要忘记。
在这么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人类进行了非常严肃的思考。回顾人类思考的历史,也正是可持续发展诞生的历史。1962年,美国一位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一本书,书名非常有文采,叫《寂静的春天》,但是实际上她描写了非常残酷的现实。她说:
美国的春天原来荡漾着鸟鸣的声浪,一片欢腾,但是现在变了,一片奇怪的寂静笼罩着农村,成群的小鸟牛羊都病倒死亡了,农民农夫再加上他们的孩子都得了突然的不可解释的疾病,然后死亡了,所以一片奇怪的寂静笼罩着美国农村的春天。
她非常敏感地将这种现象与化学农药的使用联系了起来。正是因为美国在四十年代发明了化学农药,在五十年代生产使用了化学农药,农村的春天就发生了这么严重的变化。她非常前卫地联想到了人类与生物的健康和安全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她说:
“我们长期以来行驶的道路,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一条可以高速前进的平坦舒适的超级公路,但是实际上这条路的终点却是灾难。而另外的道路则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后的机会。”
这本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虽然当时有很多人反对她,特别是化工界的人,但是她还是影响了很多的人。
比如有一个罗马俱乐部,就是受这本书的影响而诞生的。这个罗马俱乐部由10个国家的30位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实业家于1968年成立,研究人类面临共同的问题。经过4年的工作,他们发表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观点是:
地球的支撑能力是有限的,但是由于人口不断的增长,粮食已经觉得短缺,资源消耗很快,环境污染越来越重,这些因素如果不加控制,到某一个时间就会达到极限,地球承受不了,这个时候经济就会发生不可控制的衰退。所以为了避免超过地球资源的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好的方法是限制增长。
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尖锐的论争。大家开始对于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这些问题产生了忧虑。但是罗马俱乐部认为解决的方法就是要限制增长,这个观点受到了尖锐的批评和责难,引起了尖锐的论争。
联合国在1972年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这次大会规模很大。中国虽然当时既不搞经济增长,也不关心环境问题,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环境问题,但是中国也派了代表团去,我们要非常感谢当时的总理周恩来。中国任的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先生是当时代表团成员之一,他曾经跟我说过:
“我们中国人参加这次会,等于上了一次扫盲课,我们原来完全不懂什么叫环境问题,去了以后才知道,原来经济发展会带来环境问题。”
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在1972年参加这个会以后才开始进行的。这个大会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向发出呼吁:
已经到了这样的历史时刻,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
1972年到今天已经过去了46年,这段话过不过时?一点都不过时,这是一次非常高水平的会议。
这个大会还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决定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会议认为,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引起了这么激烈的争论,说明我们还没有取得共识,说明我们还需要研究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这是这个委员会的任务。这个委员会不负重望,1983年成立,1987年就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有三个观点:个观点,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经济发展的危机,三者不能分割。第二个观点,地球上的资源和能源,远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这个观点跟我们刚才讲的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观点是一致的。第三个观点跟罗马俱乐部完全不同,不是说我们要限制增长,而是说我们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一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怎么改变?报告认为,
我们需要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仅能够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
新的发展道路有两个特点,一是我们的发展不能是短期行为,一定要长期到遥远的未来,到子孙后代,千秋万代。二是不能够只惠及局部地方,某些国家,一定要惠及人类。《我们共同的未来》给这样的一种发展起了一个名称就叫“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对于环境和发展认识的重大飞跃。
联合国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一次大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规模更大了,大家一致同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会的政治宣言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既符合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至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从联合国的文件里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理论有很大的差别,至少有四个方面。,传统发展单纯地考虑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长作为目标,而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关心经济增长,还关心社会的和谐和进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二,传统发展主要着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当官的就想在自己任期内要做出一些骄人的成绩来,关心的是自己服务的部门或城市。我们也习惯于关心自己所在的城市、省份、和国家,但很少关心到全人类;而“可持续发展”关心子孙后代,千秋万代,关心全地球的人类。第三个差别,传统发展是资源推动型的发展。每个地方都考察当地的资源,开采并利用这种资源,工业化和城市化就此发展了起来。但是大家往往没有注意要节约资源。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之后的一年、两年,连续发布了两批《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一共有74座。中国改革开放到2010年才三十多年,就出现了70多个城市资源枯竭了,是不是说明我们的发展模式也是资源推动型的?至少说明这几个城市是资源推动型。这样的发展模式能够持续到子孙后代千秋万代吗?“可持续发展”强调知识推动,就是要发展高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用较少的资源来取得经济较快的发展。后一个差别,传统的发展是对自然进行掠夺的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强调,要跟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生态文明建设,后面我们还会谈到。
2002年8月,联合国又召开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会议的目的是总结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大会的政治宣言里有一句非常尖锐的话:
“1992年里约会议所确定的目标没有实现。”
联合国的报告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没有实现。当时我们看了以后非常的伤心,非常的生气,我们干了十年了怎么会没有成绩?但是看了联合国报告的分析我们无话可说。
联合国报告说:
“地球仍然伤痕累累,世界仍然冲突不断。海平面上升,森林遭严重破坏,超过20亿人口面临缺水,每年有300多万人死于空气污染的影响,220多万人因水污染而丧生,气候变化影响日渐明显。”
报告说:
“世界面临的其他挑战,地区冲突,恐怖主义,霸权主义,跨国犯罪,毒品走私,贫困人口有增无减,世界和平和安全受到威胁。”
还存在这么多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关系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好了没有?没有!
联合国在2015年时又制定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文件,这个《议程》在2016年1月1号正式启动,包含17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关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等。例如,要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要实现性别平等;要确保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要建设具有包容性安全、有复原力的、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等等。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到今天还没有能够完全实现,还任重道远。
2016年,总理在联合国参加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已经全面启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工作,已经批准并将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为中国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行动指南。”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好好地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中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
生态文明的实质与建设途径
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部分是生态文明的实质和建设途径。
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这个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原始文明时代,人是畏惧自然;到了农业文明时代虽然人能够改变一点自然,能够种粮食,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人还是觉悟到要依靠自然,要爱护自然;可是到了工业文明,人的态度变成了征服自然,所以出现了很多问题,资源消耗了,环境污染了,生态破坏了。所以有人就提出来我们应该要跨上一个新台阶,叫生态文明,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人要爱护自然、尊重自然和仿效自然,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办事情,这样我们的经济社会才可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应该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跟生态文明的理念完全是一致的。在工业革命时代,西方很多工业发达国家有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代表性论点是:世界上只有人才有内在价值、道德地位、权力和尊严,而非人事物没有。
“在人和非人事物之间没有道德关系。一切非人事物只是可兹利用的资源。”
这种观念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我们现在讲生态文明,就要来反对这种“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之一。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生态文明提倡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观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相比有更丰富的内容。环境伦理观至少应该包括三大方面,首先是人一定要尊重和善待自然,不能够对其他物种乱砍乱伐,乱捕乱猎,要维护好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要主动顺应而不能违背自然的生活。
同时,人应该关心自己,关心人类,这个要求比我们过去的伦理道德观要求更广泛。我们要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学习,关心自己的能力的提高。但是这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关心人类。过去我们讲的伦理道德是尊老爱幼,对长辈、老师应该尊重,对于同辈应该要和谐共处,对于子孙应该要爱护,现在要求更高,要关心人类。马尔代夫的海拔只有0.5米到1.5米,已经有科学家预言,假如气候变化控制得不好,应对得不好 (现在要求的目标是不能超过1.5度),突破了限度,海平面不断上升,像马尔代夫这样的岛国在2030年就将面临没顶之灾。我们要不要关心马尔代夫?要不要好好地应对气候变化?要不要节能减排?我们一定要。
我们还应该做到着眼当前并且思虑未来,我们不能只考虑现在做出一些丰功伟绩,还要考虑你做的事对于子孙后代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要负起责任,要节约资源,要谨慎地行动。
西方的工业化比我们早得多,环境问题的出现也早得多,因此西方早就有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如西方经济学家早在1971年就提出生态经济学的构想,认为经济发展应该在地球系统生态和物理的约束下进行;1989年西方就有了《生态经济》期刊和生态经济学学会等等。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或子系统。
早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就提出工业生态学,就是要用生态学的一些规律,来指导工业的进行。工业生态学在九十年代已经成了西方大学的必修课,我们现在也开了这样的课。工业生态学有一些十分重要的理念。首先,工业生态学提倡产业共生代谢,就是说一个企业可以把产生的废料送给另外一个企业,或者另外两个、三个企业做原料,企业和企业之间就形成了共生代谢的关系。这样的做法既可以节约自然资源,又可以减少废物排放,是一个经济环境双赢的方案,是一个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好方案。其次,工业生态学还有一种观念叫生命周期的管理,即认为:
每一个工业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就像我们人的生命周期是“从摇篮到坟墓”一样。我们应该关心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做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开采资源、生产产品、销售、使用产品,后产品被淘汰送到废品堆去,也是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但20年前就有人把生命周期改称为“从摇篮到摇篮”。即不能把废弃、淘汰的废旧产品扔到垃圾堆去,而是要想法回收利用废弃的工业品,也就是要把工业废品从“坟墓”提到“摇篮”里来。这种观念引导了新的生产革命和消费革命。目前至少有三条路可以利用废弃的工业产品作为资源利用:一是开一些二手品市场,以很便宜的价格出售这些产品。例如旧的手机,还有使用的功能,肯定会有市场。二是西方发明的一种新的工艺技术,叫再制造,就是说在生产一个机械产品的时候,尽可能使用废旧产品里面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还没过时,也没有损坏,可以再次使用。
三是可以把老的产品完全分解成材料,金属材料,金银铜铁锡等等,还有非金属材料,塑料、玻璃、木材、纺织品等等,都可以再次利用于新产品的制造。“从摇篮到坟墓”转到“从摇篮到摇篮”,是一个非常大的飞跃,这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
后,工业生态学还提倡很多非常科学的方法,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包括物质流分析,能量流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等。
西方也早就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口号:“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中国对城市建设也提出了好多不同的名字,如美丽城市、花园城市、健康城市,我非常希望建设生态城市也成为我们的一个方向。
西方还有一个口号叫开发城市矿山,这个城市矿山不是煤矿、铁矿、油矿,而是垃圾堆,他们把城市的垃圾堆说成是城市矿山,认为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里面什么都有,对于垃圾我们要做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要把它变废为宝。
西方还有一个方程式,我特别的欣赏,从中受益匪浅。这个方程式叫环境影响控制方程:I=PAT,环境影响(I)就是污染物排放量,或者是资源的消耗量,等于人口(P)乘上人均GDP(A),再乘上单位GDP所产生的环境影响(T)。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资源消耗量太大,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太大,就是环境影响太大,我们希望减小这个I。但是从这个公式看,我们应该用什么办法来减少这个环境影响?我们能不能减少人口来减少环境影响?不行,好多人都在摇头。我们能不能减少人均GDP来减少环境影响?也不行,我们要建设小康社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我们还要增加人均GDP。所以我们只能够在单位GDP所产生的环境影响T上头下功夫,我们要减小这个T。这个公式的非常认真仔细,他们把1/T定义为生态效率,意思是,消耗单位资源量能够支持的GDP的增长量,这个效率越高,反过来单位的GDP环境影响越小,所以他后的结论是要减小总的环境影响,的出路就是要提高生态效率。
图2 欧盟15国的人口/GDP/国内物质消耗及物质效率
我们可以看三个例子。
个例子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结的欧盟15个国家人口、GDP、国内物质消耗和物质利用效率的变化,时间是从1980年到2000年。我们可以看到这二十年间,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了56%,说明欧盟的经济情况很好。但资源消耗量有降有升,后20年增长了2%左右,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GDP增长了56%,资源消耗只增加了2%点几,主要是因为另外一条线跟着GDP一块在上升,就是资源利用效率。可见欧盟是通过科技发展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消耗,保持了GDP的增长,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欧洲人把它叫做减物质化,我们一定要做到这点。
图3 从世界各国比较看提高生态效率的潜力
我们再看另外一张图,也是联合国统计的图。横坐标是人均GDP,纵坐标是人均资源消耗,这张图总结了各个不同国家的情况。
我们先来看美国。美国早在1975年到1994年人均GDP已经到了1万8千到2万7千美元。中国的人均GDP到现在还只有9千多,还没有达到美国当时的水平。所以美国的个特点就是非常富裕,超级大国。第二个特点大家看,美国的人均资源消耗非常的高,高于所有的国家,这个合理吗?美国人也是人,中国人也是人,非洲人也是人,他为什么要消耗这么多的资源,这只能说明美国人浪费,过的生活太。但是第三个特点我们一定要看到,美国的这条线是下降的,斜率是负值,说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美国人均资源消耗已经在减少,已经出现了减物质化的趋势,这应该予以肯定的。
我们再看德国。德国前两个特点与美国接近,第三个特点更突出一些,德国的减物质化非常的快,说明德国非常重视废品回收,循环经济,这非常符合德国的情况。德国是全世界个国家制定《循环经济与废物回用法》的。
我们再看中国。中国三个特点跟德国正好相反,人均GDP很低,1996年以前还不到1千美元,现在我们到了9千美元。第二,中国人均资源消耗很低,说明当时中国人过的是穷日子,第三个特点大家注意,中国非但没有减物质化,中国这条直线在直线地往上涨,斜率差不多要到90度。这样的趋势要不要改变?一定要改变。如果中国维持这个趋势的话,我们还有没有可能达到美国和德国的人均GDP?我们那个时候资源又要消耗多少?
我们再看另外两个国家:英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共同的特点,就是人均资源消耗很低,GDP很高,日本的人均GDP甚至于还超过了美国,但是比美国、德国人均资源消耗要低很多。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小小的岛国,他们早就觉悟到本国的资源不足,要好好地节约资源。我去过好多次日本考察,确实给人很深刻的影响,包括衣食住行。比如住旅馆,号称三、四的宾馆,房间都很小,公共场所都很小,根本无法与中国相比。
这两张图告诉我们,假如我们能够学习欧洲的减物质化,学习英国和日本的节约资源,中国也可以找到一个路,能够在较少的资源消耗,较少污染排放的同时得到较快的经济发展。
讲到生态文明一定不要忘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论。孔子讲:
“天地之性人为贵,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你如果战天斗地,破坏环境,破坏资源,破坏生态的话,你还是不是大人?不是大人是什么?是小人。古代的人骂你是小人,比我们现在骂你是笨蛋傻瓜还要严重。王阳明、庄子、荀子,都有关于天人合一论的观点。荀子提倡
“变革自然需兼得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非常幸运地生活在现代,有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那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主席指出: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决不能够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党的十八大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我特别受益的是十八大指出,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五大建设包含了地球上的每个人包括每一个中国人所做的事情,或者即将要做的事情。生态文明建设要放在突出地位,而且要融入其他的各方面,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进来,这个要求说明每一个地球人,包括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
根据十八大精神指示,我觉得建设生态文明至少应在以下六大领域进行: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城镇化建设领域、天然生态系统保护领域、文化教育领域以及法治和管理领域,不一定全,但是这六大领域都很重要。
在生产领域,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十六大就提出来的。十六大指出,可持续发展呼唤新型工业化道路,包括两个方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第二,一定要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这就是说“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
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这个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就开始做了,要从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转变为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即“从摇篮到摇篮”。循环经济包括三个R原则(Reduce & Recycle & Reuse),这是西方人创造的,要做到减量化、再循环、资源化。我们发展循环经济要在三个层次上进行。工厂、企业的内部要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一组(群)工厂和企业组织在一块要建设生态工业园;生产和消费的大系统,即在城市、社区、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包括发展生态工业、生态消费、生态服务业等等。每个层次的循环经济都要贯彻3R原则。
发展绿色产业,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建筑、旅游、服务业等等。工业园区要生态化,园区里的所有工业企业都应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园区中不同的工业企业之间要实现废物交换与利用,形成共生代谢的关系;不同工业企业之间的物质资源和能源要实现梯级利用;基础设施要共享,尤其是环境基础设施。
图4 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示意图
世界上个生态工业园区,是在丹麦的卡伦堡建成的。丹麦一个小小的国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建设,到九十年代就全建成了,工业园区的工厂要比图示的多得多,这里只列出了重要的一些工厂。由图可见,燃煤电厂排放的粉煤灰被利用作为水泥厂的原料生产水泥,排放的硫酸钙则建了一个石膏板厂,利用硫酸钙做原料,排放的硫则建了一个硫酸厂生产硫酸。燃煤电厂的三种废料供给了三个厂做原料,建立了产业共生代谢的关系,节约了自然资源,减少了污染物排放。燃煤电厂蒸汽特别多,送给各个厂用,再送给居民供热用,能源充分利用,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态工业园区。
图5 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区
中国现在也有了一些成功的例子,例如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区。贵港制糖工业很发达,现在他们利用制糖的原材料甘蔗发展了很多其他产业,如用甘蔗叶、甘蔗梢来养牛,并建设了一个肉制品厂,一个奶制品厂;用甘蔗渣拿来制浆造纸,甘蔗(髓)用来发电,甘蔗过滤的泥做有机肥,糖蜜做酒精酵母。原先这个地方主要是制糖业,现在工业园区增加了七个厂,GDP翻了好几番,与此同时废物都利用了。当地人说我们把甘蔗吃光榨净了,我说你们把资源利用率大化了,把污染物的排放量小化了,我们要多发展这样的生态工业园区。
我们要节能而且要改变能源的结构,要大力的提倡节能减排,发展各种各样的可再生能源,例如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页岩气、煤层气等,这方面中国做了不少工作。
图6 中美基本国情对比
我们要在消费领域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图6 告诉我们,中国与美国的国土面积差不多,中国比美国大了5%都不到,但是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还要多,中国人均国土面积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中国和美国的国情相差甚远,中国人不能像美国人那样消费。
美国有一位思想家,叫莱斯特·布朗,他写了好多书,他在书里讨论过美国和中国资源消耗的比较,他说
“如果中国经济每年增长8%,到2031年人均收入将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
“如果届时中国人均资源消耗相当于美国今天的水平,那么,14.5亿中国人口将消耗现有粮食产量的2 /3,中国的纸张消耗量将是现有产量的2倍。”
“如果中国达到美国的水平,每4人有3辆车,则总量将是11亿辆,比当今世界汽车总量8亿辆还多,中国将需要2900万公顷土地,相当于目前的稻田总面积,每天将消耗9900万桶石油,是目前世界石油产量的1.3倍。”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如果完全照美国人的方式来生活的话,这将不会是一个幸福的前景,而会是一场灾难。所以我们要反对大吃大喝,公款宴请,我们也要注意住宅规模,比如建设部早就规定过,80%的新建住房单户面积要在90平方米以下,但是我国新建城市户均面积大多在120平米以上,豪华者高达200~400平米。新加坡中产阶级的住宅面积在70~90平米。日本100平米以上的住宅就被视为豪宅,并要征收不同的税费。高尔夫球这种消费娱乐方式,占用大量土地,耗用大量水资源,使用的化肥、农药还会造成污染,并且消费人群极小,对广大人民群众有害无益,我认为不适合中国。在消费领域中我们提倡要舒适不要,要消费不要浪费。
城市规划设计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一定不能追求大、洋、阔。比如现在有好多所谓的形象工程、标志工程都是把外国建筑搬来了,现在西方人在批评中国,说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信,你去造巴黎圣母院,造悉尼歌剧院干什么,你应该造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房子。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一定要支持生态文明,比如交通就应该是绿色的公共交通为主,我们现在有共享单车。我们一定要大力防治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其他的各种污染,还要大力开发城市矿山,现在中国也在做了。主席曾考察过格林美武汉分公司,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们是朝阳产业,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我们还要保护城市农村的天然生态系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很仔细的论述。中国现在还存在着很多生态问题,我们城市的基础设施缺少生态的东西,往往是城市建好了再来补种树,而原来天然的绿色生态却遭到破坏。
我们一定要加强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国情研究院的“国情讲坛”,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宣传教育方式。我们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关注生态文明,都应该觉悟到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我们政府机关公务团体的责任更重大,清华大学是1998年就提出了搞绿色大学建设,已经搞了20年。
我们也要加强法治建设,把生态文明纳入相关法律,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写到《宪法》的序言中了,主席指出:
“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美丽的中国梦
我们要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美丽的中国梦。
为此中国已经做了不少努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
“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越,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作为一个80多岁的老人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站起来了,我们富起来了,但是我们还要努力强起来,我们还有脱贫致富的艰巨任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还包括在我们各方面的实力都有了的提升,我们各方面的面貌都有了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拥护。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我们应该要认真思考中国特色到底是什么。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人均国土和人均资源都比世界人均资源拥有量少得多。我们不能只看优点,要看到我们的问题,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工业发达国家,但资源消耗很快,出现了叠加、复合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比如说量子科学,比如说航天事业,比如说潜海等等,但是我们的传统产业还在消耗大量的资源,排放大量的污染,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一定要加快。我们中国有非常的文化传统,刚才我们讲天人合一,但是我们继承发扬得很不够,现在有多少人还记得孔夫子说过的话,我看很少。我们GDP总量已经到了世界第二,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们的人均GDP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里。所以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的理解,一定要全面,不能只看好的方面,要看到缺点和弱点。
中国的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人均资源拥有量都远远的低于世界人均资源拥有量。我们的经济增长还在依赖大量资源的消耗,2012年,我国GDP占世界的11.6%,但是我们资源消耗,包括钢铁、能源、铜、水泥消耗量都要高于世界的平均值,占世界的比例很大。我们的能源利用率很低,单位GDP能耗是日本4.5倍,美国2.9倍,这个数字不一定非常准确,因为可能是老一点的。我们已经有很多的资源不能够自给,对外依存度很高,所以现在世界市场上流传一句话:中国人在世界市场上买什么,什么东西就涨价,中国卖什么,世界市场上就杀价。我们的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很严重的危机,比如森林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减少,江河湖海的污染严重。
大气环境污染很严重,比如京津冀地区的污染,虽然做了很多努力,有了一些进步,但是我们还经常看到雾霾天气。我们河流湖泊海湾的水质还值得担忧,包括重金属的污染,持久性有机物的污染,地下水污染呈现从条带状向面上发展,由浅层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边蔓延的趋势。固体废弃物增量迅速,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率低。广州在对餐馆和学校食堂的抽样检查中发现,40%左右的大米样本鎘含量超标,大米来自湖南、广东、江西和广西等省。镉是前面提到的痛痛病的主要根源,我们千万要抓起来,不能让日本的痛痛病在中国重现。
我们在气候变化中责任也很大。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世界位,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人均值,每年CO2排放量的增值已经是世界总增值的70%左右。这三个数字告诉我们,中国在减排方面,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要负起责任来。为此,中国采取了很多措施,中国已经承诺,到2030年碳排放要达到峰值,就是到2030年以后我们的碳排放要减少。中国也已经实施了碳排放交易制度,还启动了“绿色电力调度计划”。我们还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做一些气候变化的应对工作,所以现在国外的媒体对中国的评价非常好,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展现了领导力,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高兴,同时都应该为气候变化,为节能减排出力。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曾经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总理指出:
“要把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拓宽经济增长,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
我们有好多好的例子,比如中国的钢铁工业做循环经济做得很好,他们利用炼铁炉、炼钢炉、焦炉排放的高温气体发电,加强水循环及废渣循环利用。中国钢铁企业的用水量,从2000年的25立方米/吨、到2014年降低到3.5立方米/吨生态效率提高了将近8倍,而且2014年到2017年这个数字又降低到了1.4立方米/吨,生态效率提高了10多倍。我们还在搞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工,搞绿色低碳建材工业,把从旧房子上拆下来的建筑材料收集来做新的材料用在新的建筑上。
海尔公司曾经得到过一次“可持续发展成就奖”,就是因为注意节能,注意环保,海尔的冰箱耗能耗低,公司里也节约能源,提倡绿色文化。
中国还开始开发非常规气,包括页岩气、煤层气,可以用来代替煤炭。重庆涪陵于2017年建成了我国个商业化的页岩气田。我们还在开发生物质能源,很多人都关注秸秆的问题,虽然还没有彻底解决,但是今年秋天我们并没有听到很多烧秸秆的消息,说明大家已经在注意这些问题。中国还有农村沼气池的传统,可惜的是有很多沼气池都废弃不用了,现在农业部正在计划要把它复活起来,利用生物质能源产生沼气。我们的风能、太阳能、海浪能都做得很好,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进行生命周期的全分析,比如太阳能非常绿色,但是太阳能光电板是多晶硅,多晶硅光电板生产过程中间会产生四氯化硅的污染,这一定要解决。在深圳的南部可燃冰试开采已经成功,核能的开发要注意安全的问题。中国还有地热能,已经制定了一个地热开发利用的十三五规划。
我们还在打污染防治的七大攻坚战,包括大气、水体,长江保护等。主席有一句非常非常突出的话
“长江要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要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当的开发。
十三届全国人大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我们还在酝酿很多制度,包括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生态保护的红线管理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等等。青海有三江源,青海省的人民跟政府非常重视三江源的保护,他们甚至于说,我们宁可GDP增长慢一点少一点,也要把三江源保护好。他们非常有伦理观,考虑到长江黄河下游的人民,但是他们自己在受穷,所以现在国务院已经决定,给青海省生态补偿,下游的人应该给青海省生态补偿。
我们应该要制定一个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国家统计局2007年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有六大方面23项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可惜的是,这指标体系仅是作为研究成果发表,现在我们应该好好地来应用它。我们也应该向西方学习,他们也有很多好的指标,例如真实发展指标(GPI),绿色GDP等等。
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奋勇前进。谢谢大家。
讲坛现场
胡鞍钢教授向钱易院士赠送清华大学『国情讲坛』纪念证书并合影留念
编辑|阮萍晶
摄影|于娟
注:本文有删减
原标题:钱易院士: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丨国情讲坛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