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答记者问

2019/1/23 8:52:32
23638
来源:高人民检察院
关键词:蓝天保卫战净土保卫战
导读:《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高检第八检察厅负责人。
  【中国环保在线 政策法规】日前,高人民检察院与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下称《意见》),为依法办理公益诉讼案件、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高检第八检察厅负责人。
 
  问:高检与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出台《意见》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答: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围绕“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检察工作总要求,持续聚焦“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法治中国”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履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加强与有关部门协作配合,为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总体上看,检察机关参与和保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张军检察长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与生态环境部等有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了解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发现的案件线索,有针对性地加强顶层设计、方向,在案件来源、司法鉴定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真正发挥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作用。高检不同层面与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司法部等部门,就加强协作配合、办案指导、解决鉴定难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国家发改委长江办还主动派员到高检调研,就和检察机关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沟通协作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起草了《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稿)》,并于2018年11月22日在高检召开“检察机关加强协作配合服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座谈会”,高检张军检察长和生态环境部李干杰部长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就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形成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合力进行了深入交流,经多次征求各部委意见,大家协商一致达成共识,终形成该《意见》并正式会签下发。
 
  问:在研究制定《意见》的过程中,你们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公益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我们在研究制定该文件时,主要坚持了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我们在前期进行了充分调研,了解到各地检察机关在司法办案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办理生态环境案件时,还存在确定管辖难、调查取证难、司法鉴定难、法律适用难等实际问题,特别是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少、费用高、周期长已成为制约检察机关办理环境污染案件的一个瓶颈;比如检察机关与相关行政机关执法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不畅,信息通报、联席会议、协作配合等机制没有常态化运作等问题;比如公益诉讼办案中还存在对行政机关是否依法履行职责标准认识不统一,检察建议说理性不强、性不够等问题;比如检察机关专业化水平不够、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办案专业化水平亟需提高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完善顶层设计,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多方联动破解难题,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组合拳”。
 
  二是坚持协作共赢。张军检察长反复强调,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监督理念,与其他部门形成良性、互动、积极的工作关系。我们在起草该文件过程中,多次征求了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的意见建议,并就重点问题、重点事项进行反复磋商,通过真诚沟通达成一致共识;在具体内容上,也充分体现双赢多赢共赢的理念,在公益诉讼工作中,通过加强的协作配合,促进检察机关依法办案,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共同形成公益保护合力,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是坚持规范执法。此次出台的文件,不仅明确了行政执法机关履职尽责的标准和应诉的有关规定,更多的是对检察机关司法办案相关流程进行了规范,比如线索移送、立案管辖、调查取证、诉前程序等等,都体现了严格规范司法的要求。同时,在办案中更加注重办案的质量和监督的性,力求通过优化监督实现强化监督,不搞粗放式办案,不片面追求办案的数量规模和办案效果的统计数据,以实实在在的办案效果促进公益诉讼的稳步健康发展,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问:《意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意见》共21条,根据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在公益诉讼和执法司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从线索移送、立案管辖、调查取证、司法鉴定、诉前程序、提起诉讼、日常联络、人员交流等8个方面作出了相关规定。具体而言,主要涉及几个方面的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了公益诉讼线索移送、会商研判和信息共享机制。积极借助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明确线索移送标准,逐步实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相关信息实时共享。每年由检察机关召集各单位,就相关领域行政执法和公益诉讼线索情况进行交流会商,共同研判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是进一步规范了检察机关相关办案流程和机制。探索建立管辖通报制度,对于多个检察机关均有管辖权的情形,上级检察机关可与被监督行政机关的上级机关加强沟通、征求意见;明确了根据监督对象立案的原则,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事多立”等现象予以规范;探索立案管辖与诉讼管辖适当分离,对涉及集中管辖的问题作出相应规定;坚持诉前程序与提起诉讼并重,以提起诉讼的标准去办理诉前程序案件,进一步强化诉前检察建议内容的释法说理和相关法律文书的规范性。
 
  三是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制。主要考虑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司法鉴定委托难、鉴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适当吸纳相关行政执法机关的鉴定检测机构,加快准入一批诉讼急需、社会关注的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二是针对鉴定费用高的问题,探索建立收费管理和经费保障机制。由司法部、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指导地方完善司法鉴定收费政策。探索将鉴定评估费用列入财政保障。与相关鉴定机构协商,探索检察机关提起生态环境损害公益诉讼时先不预交鉴定费,待人民法院判决后由败诉方承担。目前,关于先不预交鉴定费的问题,已经有一些有资质的鉴定机构主动上门,表示愿意先出具鉴定结论,鉴定费待案件判决后由败诉方承担。三是依法合理使用专家意见等证据。涉及案件专门性问题难以鉴定等情况,可以结合案件其他证据,并参考行政执法机关意见、专家意见等予以认定。
 
  四是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机关履职尽责的标准。对行政执法机关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判断和认定,明确了三个原则性标准,即以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违法行为、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有效保护、是否全面运用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行政监管手段为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行政执法机关主观上有整改意愿,积极实施履职行为,但由于受季节气候条件、施工条件、工期等客观原因限制,无法在法定期间内或在检察建议回复期内整改完毕的,不能一概认定为未依法履行职责。高检下一步将会同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时研究出台文件,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认定标准。
 
  五是建立特邀检察官助理等人员交流机制。提出建立人员交流和培训机制。检察机关和相关行政机关可定期互派业务骨干挂职,强化实践锻炼和专业化建设。在去年11月22日召开的座谈会上,高检与生态环境部签署了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合作协议,双方每年将互派业务骨干挂职交流。检察机关将邀请具有司法从业资格的行政人员任命为检察官助理,在任期内参与相关专业案件的办理。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办案需要和各方需求,适时扩大挂职交流的范围,不断提高检察人员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
 
  六是建立完善日常联络机制。文件明确了日常沟通联络和重大情况通报制度,对于各方召开联席会议的成果,以会议纪要、会签文件、共同出台指导意见等形式予以明确。对于涉及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及检察公益诉讼的重大案件、事件和舆情,各方应及时相互通报,共同研究制定处置办法。
 
  原标题: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负责人就《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答记者问

热门评论

上一篇:关于取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行政许可事项后续相关工作要求的公告(暂行)

下一篇:《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