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参与近660亿项目,水环境治理频现“中”字头身影
- 2019/3/21 8:39:05
- 14132
- 来源:中国水网 徐冰冰
- 关键词:黑臭水体治理农村水环境治理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中国水网盘点2018年以来的水环境项目时发现,有不少“中”字头的央企、国企相当活跃,而且所参与的项目大多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水环境治理项目。中国水网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国企、央企参与的22个水环境治理项目,项目投资额累计约656.22亿。
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近几年,基建类央企纷纷布局水环境治理领域,参与到环境治理的队伍中来。中国水网通过梳理和统计,尝试分析这一趋势背后的几点催化因素。
看好政策红利带来的巨大市场
近些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已经上升到了战略性的高度,伴随着环保政策的密集落地,政策导向性的环境产业孕育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无限。
水十条明确要求,第一阶段,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第二阶段,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第三阶段,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在水十条出台的前后一段时期,受政策的驱动,一大批央企、国企通过成立子公司、设立环保板块、收并购等方式跨界进入环保领域。
比如,2015年1月,葛洲坝集团投资约4.73亿元,收购凯丹水务75%的股权,快速切入水处理领域。
2015年8月,中国中车与江苏常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共同探索分散污水治理模式。中国中车以农村污水处理为抓手,逐渐延伸至环保领域。
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2015年先后在安徽、湖北、江苏、河南、辽宁、上海、天津、重庆等国内多个省区承建水务及环保工程数百项,进入国内污水市场。
中冶集团成立全资子公司——湖南中冶长天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进军环保领域。
从环境保护部到生态环境部,新时代下环境部职能发生了转变,从此治理任务逐渐向监督任务转变。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如何落实这一职能?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流域中心副主任张列宇认为,就是打好打赢污染防治七大攻坚战,其中有五项和水环境相关,排名第一的就是黑臭水体治理。
可以看到,水环境治理的大幕已经拉开,机会无限,商机无限。据E20研究院测算,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政策压力下,“十三五”期间,水环境综合治理市场空间有望达到4.6万亿元。
适逢绝好的时机,其他行业的企业也早有预见,纷纷将眼光投向环保市场。这么说,央企跨界而入,想从中分一杯羹,也是合乎情理的。
此外,在传统水务领域市场已经相对饱和,市场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的局面下,陆续释放的新需求,成为很多跨界布局环保的企业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黑臭水体治理、农村水环境治理等水环境治理市场,市场空间巨大。对于外行业企业来讲,在此类市场的布局也相对容易一些。
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优势
中国水网主编谷林介绍,相比很多民营环境企业,前述的基建类央企、国企一般在政企关系、资本实力和工程建设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水环境治理项目大都体量比较大,需要巨额资金,虽以环境效果导向,但以工程为主,从众多项目竞标来看,这些央企国企常联合一些环境技术类企业组建成联合体,在经济下行、政府严控金融风险的大环境下,一些地方政府更倾向选择与它们合作。
同时,央企、国企在一些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良好的政企关系、跨区域整合能力、较强的产业延展性、投融资优势。这对于其顺利打开具有公益属性的环保市场,进入区域布局具有绝好的优势。
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体量较大的水环境治理项目,这些项目需要巨额资金,尤其在目前严控金融风险的大环境下,资金项目的周转和运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央企国企的资本实力和政府信任关系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一些地方政府更倾向选择与央企、国企合作。
进入环保领域也是一些企业横向拓展或者完善自身产业链,业务转型升级的需要。央企、国企一般业务规模较大,自身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需要处理。自身主动进行污染消纳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效益。
如中石化为了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系统解决在石油行业上游、石油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关键环保技术,2015年8月,在湖北成立专业化环保公司——中石化节能环保。
2016年,中国交建设立环保板块,延伸企业产业链,由中国交建子公司中交疏浚发起,与中交机电工程局、中和物产株式会社共同出资成立了中交生态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环保”)。其中,水环境处理业务是中交环保四大主营业务之一。
中国铁建不断调整经营思路,布局环保新兴领域,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等业务作为公司主营业务中的新兴产业来发展。
另外,在整个经济处于下行压力情况下,很多日渐衰落的传统行业,业务日渐下滑,很多企业也在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来满足国资委保值增值的要求。
如前几年杭钢股份以置换股权的方式纳入三家环保公司,大手笔介入环保市场,将原有亏损的钢铁资产置出,转而注入盈利能力较强的宁波钢铁,就是对原有主营业务的升级强化。
受PPP催化影响
PPP相关政策的不断推进,加速催化了企业跨界布局水环境治理项目的步伐。尤其是国发[2014]43号文发布后,PPP进入大举扩张阶段,环保PPP项目突破了单体项目,出现了大型的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特别是,一些国企、央企借助PPP项目大潮快速涌进水环境治理领域。
中国水网对近一年的水环境治理项目统计发现,一些基建类的央企更乐于选择参与到PPP水环境治理项目中,比如:
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联合体以及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分别中标81.3亿巩义市生态水系建设工程PPP项目三标段。
中国交建与一公院组成的联合体中标46.69亿深圳市宝安区2019年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工程项目。
由中交疏浚上航局牵头组成的联合体中标45.44亿江苏盐城市区第Ⅲ防洪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含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重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建生态环境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9.35亿陕西省西咸新区沣河综合治理II期(西汉高速-G310国道段)PPP项目。
.....
E20研究院将PPP项目分为abcd四类,其中,伴随着水十条、黑臭水体治理和PPP革命而产生的大量项目是c类PFI项目。水环境治理项目大多属于C类项目,这些项目体量一般比较大,建设期需要企业垫资,央企相对资金实力雄厚,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强一些。而且,由于其模式设计对基建类企业相对更容易适应,带来了这类企业在PPP领域的突出业绩。
但2018年PPP遇冷,也揭开了潜在的风险,值得企业关注,并做好危机防范。
在2018固废战略论坛上,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举出一组分析数据,2018年,在暴露问题的上市企业环境业务类型中,有40%涉及技术类,60%涉及PPP类。值得关注的是,在暴露问题的60%涉及PPP类的业务中,有78%是由于PFI项目导致的。
薛涛建议,c类PFI项目应该聚焦在长期维护绩效难以简单达成的“复杂”项目上予以实施,使其运营维护的属性更强或具有“准经营属性”,这类项目的数量、投资规模、建设内容、绩效标准和按效付费机制应成为PPP规范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述的优化包括未来强化的绩效考核想要达成较好的效果,需要首先解决地方政府支付信用问题。
PPP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以后,更加强调以运营为核心,以绩效为导向。那么,这对于各类社会资本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运营能力要求。真正具有相关技术能力、运营经验的社会资本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对于跨界而来的基建央企们,也需要严加防范,警惕风险,注重自身运营实力的提升。
比如,葛洲坝进军环保领域仅仅3年时间,迅速成为环保标杆。葛洲坝集团董事长聂凯表示:“葛洲坝集团进军环保市场,靠的是技术创新、多板块协同发展和强大的投融资能力。”
虽然走得稳健从容,葛洲坝在环保这步棋上也相当谨慎。不久前,葛洲坝在战略上作出了些调整,撤销了PPP事业部,进行了职责的调整,要聚焦项目的收割,聚焦现有订单的实施和交付,来加强正向现金流。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