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第十四届青岛水大会专家访谈(一)——海淡所所长李琳梅

2019/4/17 9:23:07
23532
来源:脱盐中心
关键词:海水淡化设备膜设备
导读:我们的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如锚一般,沉着持重,有眼界,有胸怀,让我们的心在风雨摇荡中有所依靠。现任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的李琳梅,就是这样的人。
  除了目前就职的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海淡所”),现任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的李琳梅还有多重身份: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会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监督委员会委员等。上月刚刚闭幕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届二中全会上,我们就经常可以看到李所长忙碌的身影,她提出的一条条关切海水淡化事业的建议,既饱含温度又颇有深度,让人不禁眼前一亮。

  李琳梅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这个年代也是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起步的年代。历史变革之下,走上海水淡化之路的李琳梅所长,见证了这个行业一路的艰辛险阻与高歌猛进。
 
  这一次,2019(第十四届)青岛水大会,就有幸邀请到了李所长作为专家,进行一期专访。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天津海淡所和李琳梅所长的世界,一睹大家风采。
 
  Q&A
 
  李所长您好,据了解,自1978年建所以来,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海淡所”)承担完成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院所基金、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以及省部级科技攻关等有关海水利用的重大科技项目百余项,建成一批国家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可以说是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自从您担任所长一职,在您的带领下天津海淡所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更是与日俱增,您在其中实行了哪些改进措施,使得天津海淡所取得如此大的突破,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我们以海水利用前沿技术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并重,大力倡导“植根科学家精神,提升科研水平;弘扬企业家精神,推进成果转化”,注重人才培养,加大基础能力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淡化所院区

临港新基地建设顺利推进
 
  在科技创新方面,首先紧跟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步伐,结合我所学科特点和职能定位,提前谋划布局,制订发布了《淡化所2015-2020年总体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我所的建设目标、学科领域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其次,积极参与重大专项顶层设计和重点项目策划申报,成功推动海水利用产业列入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重点领域;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单位,主动联合国内优势研发团队,承担了“高性能海水淡化混合基质反渗透膜产品开发与应用示范”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此外,立足天津本地区位优势,积极推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平台建设,在天津市、原国家海洋局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推动天津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项目,目前基地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为打造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的科技研发区、创新驱动示范区、装备制造集聚区和开放合作先导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套大单机规模自主技术海水淡化出口设备——
 
印尼2×4500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现场

在三沙市中标永兴岛海水淡化装置运营服务项目
 
  在成果转化方面,贯彻落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指示精神,始终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国内企业在海水资源利用工程自主化、规模化以及国外技术的引进吸收方面提供技术支撑,自主研发的海水淡化装置出口印尼,开国产大型成套海水淡化设备出口之先河;研发的系列岛用海水淡化装备为包括三沙在内20余个岛屿的居民和驻岛部队官兵提供了淡水保障,有力支持了南海岛礁建设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同时,也解决高盐、高湿、高温环境下装备的安全运行问题;针对西部地区研发的苦咸水淡化技术为新疆等地区人民饮水安全提供了可行选项,为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针对载人航天工程生命保障系统重大需求,攻关研发出的高性能特种分离膜组件已正式定型,实现失重等环境下的气水分离方式突破,技术性能优异,正在研发尿液分离系统核心组件为长期值守在轨飞行器提供重要支撑。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已成功应用到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高盐废水资源化、盐碱土壤修复等领域,为“陆海统筹”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径。
 
  在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一是我所做为亚太脱盐协会(APDA)秘书处、环印联盟(IORA)区域海水淡化技术协调中心等组织的依托单位,派员在脱盐协会(IDA)等组织中任职,举办学术论坛、承办发展中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培训班等,搭建起海水资源利用技术、人员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二是围绕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自主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在沿线国家的转移输出,相关装备成功出口文莱、弗得角、吉布提等;三是积极参与政府间科技合作,作为中方产学研联盟首批成员单位之一,我所全程参与了中美能源与水合作专项顶层设计并承担了其中“非传统水资源处理与管理”相关研究任务。

2014年与环印联盟区域科技转移中心正式签署海水淡化技术转移合作谅解备忘录

在世界脱盐大会期间举办中国专场
 
  在引育人才方面,通过引进培养、体制创新、合作共建等多种手段,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采用高层次人才引进、公开招聘、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研究生、学生实习实践以及劳务派遣科研助理等灵活多样的引才育才方式,充实科研队伍,提升科研实力。二是搭建创新平台,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通过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每年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技术培训,提高岗位技能。三是建立三元薪酬分配制度,推行以岗位职责、业绩贡献定酬的分配机制,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四是通过联合培养、合作研究、出国访问学习等方式,打造开放式培养人才的平台,与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多名专家被上述大学聘为兼职博导和硕导,连续派出青年骨干赴国外做访问学者,让优秀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Q&A
 
  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和沉淀,现在我国海水淡化行业现状如何?(技术、产业)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永兴岛1000吨海水淡化工程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研究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多年发展,技术基本成熟,已经掌握低温多效蒸馏和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具备系统集成和工程成套能力,自主技术在国内建成日产万吨级以上示范工程。在反渗透海水淡化方面,国产海水淡化膜组器性能取得较大提升,建成了反渗透复合膜生产线,已应用于万吨级示范工程;自主开发的海水淡化高压泵,性能明显提高,并应用于示范工程;反渗透膜壳已形成规模并出口到国外。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方面,自主研发的关键设备材料得到应用,建成河北黄骅单机2.5万吨/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海水淡化产水成本(4——6)元/吨。
 
  在工程规模和产业推进方面,近年来在科技进步下,我国海水淡化工程规模逐年增加,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6个,工程规模118.9万吨/日。其中天津大港新泉10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青岛百发10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青岛董家口10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并列全国大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天津北疆电厂20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是全国大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

临港基地鸟瞰图
 
  在标准政策方面,全国已发布实施海水利用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134项,包括国家标准39项,行业标准93项,地方标准2项。成立了国家海水及苦咸水利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完成膜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任务,规范行业发展。出台了针对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包括《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实施方案》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海洋局关于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海水淡化作为重要内容写入国民经济、科技创新、海洋经济、全民节水、工业绿色发展等多个规划,并列为“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重点支持的三大产业之一。天津、青岛、舟山也探索实施了“以电补水”、“供电价格优惠”等政策,探索建立了海水淡化循环经济发展、工业园区“点对点”海水淡化供水、控制用水指标促进海水淡化应用、海水淡化与自来水公司一体化运营等助推模式。
 
  在合作方面,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面向多个国家,出口小型海水淡化装置及千吨级海水淡化装置;促成环印联盟(IORA)海水淡化技术协调中心、亚太脱盐协会(APDA)秘书处落户我国;成功主办脱盐大会中国专场论坛、亚太和环印度洋地区海水淡化论坛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会议,多次承办发展中国家海水利用培训班。
 
  Q&A
 
  就您所言,我国海水淡化之路任重而道远。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作为我国的专门从事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领域的国家级科研院所所长,您对我国未来海水淡化的发展前景怎样看待?
 
  近日,美国公布的《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中将“淡水科技”列为20项值得关注的科技发展趋势。预计到2045年,超过40%的人口将会面临缺乏水源的问题。这一切问题的解决方式只有科技,淡水将会成为新的科技热点,也会成为新的冲突爆发点。
 
  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既关乎国家水安全,也直接影响民生福祉。我国水资源短缺,50多个沿海城市中有40多个严重缺水,海岛、苦咸内陆地区也急需淡水资源。解决水资源不足难题,要节流也要开源,海水淡化就是一个开源的好途径。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淡水,向大海要水喝,是我们的现实选择之一。而且,淡化海水具有不淹地、不移民、不争水、不受气候变化影响等独特的优势。
 
  Q&A
 
  那么,在海洋强国的大背景下,我们了解到在体制机制上可能还是缺少一些激励作用,你认为在这方面,相关政府机构或者企业,可以做哪些努力?
 
  目前,技术并不是阻碍海水淡化更快更好推广的关键性因素,尚未形成有效的淡化水价格机制、缺乏具体可操作的优惠政策及部分地方水资源利用观念有待转变才是制约我国海水淡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价格机制方面,建议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水资源的供给侧也需要一番深刻的变革,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统筹各类水资源的配置,使水的定价机制充分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保护市场的积极性,而在需求端则通过收入的再分配调节,保护低收入弱势群体的用水权益。
 
  优惠政策方面,建议率先开展“先行先试”的政策示范。比如,针对海水淡化成本中占“重头”的能源费问题,给予海水淡化一定的优惠电价(如农用电价);允许经批准为城镇生活供水的海水淡化水优先进入城市自来水管网,对淡化水与当地自来水的差价财政应予以补贴(类似风能、太阳能补贴),规定国家、地方补贴率,免征海水淡化企业产品的增值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海水淡化厂作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应享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
 
  观念转变方面,继续优化深化海水淡化的科普宣传和技术推广。海水蒸发变成雨雪露霜,在陆地汇聚为江河湖海。海水淡化的过程,是对大自然水循环的模拟。因此,经过科学淡化的海水,不仅安全可靠,口感也不错。海水淡化水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甚至优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并且,由于钙、镁离子含量少,水的硬度较低,海水淡化水相对更加纯净。
 
  Q&A
 
  后,非常感谢您作为青岛水大会海水淡化领域的专家接受访问,可否请您对大会的未来发展提几点改进建议?
 
  青岛水大会是国内的海水资源利用、水处理的技术和产业交流平台。对大会的未来发展我谨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提升视野,将大会打造为的水务交流活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市场。在我国搭建水务交流平台显得日益重要。建议水大会对标新加坡水周、世界脱盐大会等平台,切实提升大会的化水平,助力产业发展。
 
  二是紧跟国家形势,做好对企业的服务工作。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政治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日益成为创新主体。加强政府、科研院所、行业组织、企业等的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建议水大会紧跟国家形势,进一步增强大会的沟通平台作用,促进企业发展。

热门评论

上一篇:中环装备朱彤:科研大合唱,“三钱”共环保

下一篇:文一波:下一片蓝海 是为城市生态赋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