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常涛:“互联网+垃圾分类”拥抱彼此方能发展
- 2019/5/27 9:21:25
- 24302
- 来源:中国循环经济 常涛
- 关键词: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回收固废处理
垃圾分类,是一个被社会低估的行业,也被认为是“蓝海”。当然,这片蓝海之下还存在一些“礁石”,有礁石的地方就有机会,选择用技术、用模式敲碎它们,无疑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近期关于“所有的‘互联网+垃圾分类’都是一个伪命题”的业内声音受到广泛关注,我们真的要因噎废食,否定科技的进步,对“互联网+垃圾分类”说‘不’吗?
近日,我们就这个话题专门采访了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专委会专家——北京盈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常涛先生,对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常涛先生认为:我们首先定义清楚讨论的问题,先不讨论该不该分类以及分类后垃圾部分的清运回收体系,只探讨互联网如何有利于垃圾分类以及分类后的可再生部分的回收体系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
在今天,所有的行为都很难去互联网化,既不能把“互联网+”妖魔化,也不要把“互联网+”万能化。互联网,只是一种信息技术,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服务行业,到工业生产,都已经很难离开互联网。当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使用方式就显得很重要。
“互联网+垃圾分类”、“互联网+再生资源”成功的前提,一定是使用方法对路。要找到互联网对整个产业链,整个运行体系中能够代替人工、辅助人工的部分进行替代。而在环节中对替代部分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的才是对的。
一、问题所在
为什么鲜花配送、生鲜配送在“互联网+”领域频繁试错却仍被认为前景光明?而“互联网+垃圾分类”却屡屡被质疑?
是因为垃圾分类这个领域,客单价更低,每一个用户贡献的利润更低。上门回收也好,智能机具也好,与互联网其他应用场景的获客成本是一样高的,并且越来越高。回收系统本身“不经济”,这是行业共识,所以希望通过互联网提高效率,扭转“不经济”,这可行吗?
垃圾分类体系不经济的道理很简单:第一,人们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第二,回收系统不经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正好是快递物流的“逆向”系统,从千家万户到收集系统到中转系统再到集中处置。行业内的共识是,配送一个包裹上门,一般要求至少需要5—10元的利润支持。而再生资源回收的物资即使有一定的残留价值,也很难达到5元的利润,垃圾就更别说了。所以,要解决垃圾分类的问题,不是互联网不互联网的问题,而是如何先让整个系统变得经济,这样互联网才能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发挥效率和规模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垃圾分类公司都有点不务正业,大家都在寻找其他的盈利方式:比如广告、引流、支付场景等等。
二、解决之道
1.欧洲智能机具如此普及,主要原因是因为政府制定了法律法规。欧洲国家在饮料包装物(塑料瓶,玻璃瓶等)实行押金回收系统,也是政府立法全区域实施的,究其原理,依旧是给不经济的回收系统人为地增加经济性,同时有效得解决该品类前端分类和渠道归拢的问题。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环境押金制度,品类包括饮料瓶、铅酸电池、汽车等。国外建立押金制回收体系,大都是从饮料包装物开始的,以此作为突破口。一方面饮料包装的量比较大,另外一方面,饮料包装具有形态标准、完整等特性,比较适合于实行押金制。
2.在政府立法的基础上,“互联网+”将成为有效的手段。来看,垃圾分类行业不能完全市场化是行业共识,政府须配套相应法律、条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无论是垃圾征费,还是生产者责任制,都是很重要的,也是垃圾分类能够做好的前提。在实行垃圾征费的区域,“互联网+智能机具”会是政府监督、记录、奖励、惩戒垃圾征费的有效手段。政府建立“按量取费”的规范要求确定收费法则,对于不可再生的垃圾,交由环卫部门进行收集处理,采用填埋或者焚烧的方式解决;对于可再生的部分,分类收费,利用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清楚记录每次交易,通过用户ID进行追溯,激发用户参与垃圾分类的意愿,对不按照要求投放的用户进行追溯和惩戒。
近,很多地方政府部门也在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例如,北京市东城区探索积分奖励、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等多种方式。银川市已启动了垃圾分类“互联网+资源垃圾”回收方式,开通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实行“线上交易+线下物流”。广州市、深圳市探索推行“互联网+分类回收”,建立了APP移动平台,实现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2017年12月14日,青岛智慧垃圾分类回收箱在海伦路街道试点运行,通过积分兑换制度,鼓励民众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这些尝试都有着配套的宣传、督导、培训等动作同步进行。但是,我认为这些尝试还是不够的!在没有更明确的立法下这些互联网+的系统,互联网+智能设备并没有发挥到合理的使用。
总之,法律法规要先行,而且法律法规制定的越细致越好,要把卖垃圾变成扔垃圾收费。
3.针对行业内近比较热的话题,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站:限于篇幅,只表结论。首先,智能回收站系统,不能独立存在,没有体系保障,没有政府条例的支持,只放智能分类设备,很难盈利和持续!其次,智能分类设备必须配套分拣中心、打包站和物流运输,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再生资源收集体系,这也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完全的市场化是做不到的。国内已有成功案例表明,当企业投放智能分类设备的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低成本的建立了打包分拣中心,并与当地有物流能力的公司建立合作清运系统时,各个环节都实现了盈利!
针对目前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面临的“总量激增、分类难推”的严峻形势,以及个体分散回收人员在逐渐退出的新情况,一些专家学者也在呼吁,借鉴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的新型回收平台,尽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押金制回收体系,首先针对饮料标准包装物这一低附加值废弃物,实现高效安全回收和高附加值的循环利用,打开生活垃圾分类的突破口。
海南的禁塑条例中已经就一次性标准包装物准备推行押金回收体系,这必将给中国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智能机具”带来一股顶层设计的春风和制度创新的样板。
这才是“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正确打开方式。
三、未来场景
回收系统本身不具备经济性,如果只通过市场化的无形之手来调控,终答案依然是无解,因此,必须要通过政府制定罚则来增加其经济性。上文提到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站和智能回收机的未来场景,实际都暗含了政府罚则。
“互联网+垃圾分类”是科技进步的体现,创新不能脱离政策,“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未来场景应当是“垃圾分类立法+消费者罚则+收回其它垃圾”。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将会作为政府出台政策的配套工具,贯彻收费、积分等政府手段,发挥通道疏解的作用,提供可追溯的依据。
在垃圾处理这个行业中,大部分的核心政策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而垃圾分类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应该是全民参与的一场环保运动,不应该因为一两个企业的经营问题就否定“互联网+”在垃圾回收这场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放弃整个行业。我认为,当我们以自己的方式拥抱彼此,终受益的将是整个社会。
原标题:专家观点 | 常涛:“互联网+垃圾分类”拥抱彼此 方能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