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利用前沿技术解决微塑料研究的核心问题——访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潘响亮教授

2019/8/9 8:32:10
21626
来源:珀金埃尔默
关键词:微塑料潘响亮
导读:微塑料污染,也许已经遍布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海水中、河水中,还是土壤中,甚至饮用水中,都存在这种微观污染物。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我们提到来自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对世界上深的6条海沟中的生物体内的污染物进行了研究后,惊讶地发现:作为样品的90只生物样本中,有65只的体内含有微塑料。这个世界上远离尘世的地方,依然没有逃脱微塑料污染的魔爪。
 
  接下来,请跟随小编的脚步,走进国内微塑料研究的前哨站之一——浙江工业大学。
 
  01 微塑料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你享受着快递和外卖送餐服务带来的便捷,以及工程塑料带来的轻量化时,你是否想到,这些都可能在未来变成微塑料,进入环境?而这一威胁,已经迫在眉睫。研究者们,正在为揭示微塑料影响而不懈努力。
 
  在环境污染物研究中,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研究对象是否存在环境健康风险,这决定了是否值得投入资源去做相关的研究。而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微塑料研究就面临着这一首当其冲的问题。
 
  02 研究者的探索
 
  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的潘响亮教授,之前长期在新疆从事农用地膜的环境污染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地膜在老化后,会碎裂并混入土壤中,进而迁移到其他介质中。地膜在生产中将不可避免地使用塑化剂,平时的农业生产中地膜又会接触大量的农药和化肥。当地膜碎片进入环境中,这些有害物质也会随之扩散。而地膜的使用,在中国的农业生产中相当普遍,这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安全隐患。这引起了潘教授的重视,而他的研究领域,也拓展到了其他微塑料及环境风险领域。“一片小小的微塑料就像一艘船,上面装载着塑化剂、农药、粘结剂、染料、阻燃剂等等有害物质,把它们运送到环境中去。”潘教授如是说。
 
  一方面,潘教授对微塑料中吸附和混合的有害物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微塑料颗粒可能成分比较单一,但杂质成分却可能有很多种。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关键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原位地对一个高度复杂的混合物体系进行精准分离、定性、定量。如果用独立的热分析和质谱仪器进行分析,一方面需要分别分析独立的样品,无法做到原位;另一方面会存在分离不够充分,无法准确定性定量的问题。而借助珀金埃尔默借新的热分析-光谱-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在获得实时失重信息的同时,利用热性能对复杂组分进行分离,然后对某个温度点逸出的组分再进行分离、定性定量,大大提高结果准确率的同时,实现了原位分析,也提升了实验效率。
 
  另一方面,潘教授的课题组为了研究食用肉类中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不仅采用了模式动物,还采用了家禽。通过喂食标记过的微塑料,他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微塑料能否以及如何被动物摄入,以及何种成分、何种尺寸的微塑料可以被动物摄入。在实验之初,潘教授使用普通的荧光标记物对微塑料进行标记,结果发现被动物食用后,标记物全部从微塑料脱落了下来,没有收集到有效数据。在这之后,潘教授改用更小分子的带有稀土元素的荧光标记物对微塑料进行标记,终得到了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结果?某些尺寸的微塑料确实可以进入到小鼠和家禽的脏器并累积。后期,潘教授计划对这一体系的毒理病理模型进行建立。在这方面,珀金埃尔默也拥有从分子到细胞到活体,从试剂到仪器到数据分析的毒理学整体解决方案,在未来也会与潘教授实现更加深入的合作,共同为微塑料的环境风险研究努力。
 
  微塑料污染,也许已经遍布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海水中、河水中,还是土壤中,甚至饮用水中,都存在这种微观污染物。那么,我们的身体里又有多少微塑料?它们只是在我们的器官中?还是进入了组织?进入了细胞?我们是否会被它们所伤害?这些未知,都等着科学家们去发现。作为分子光谱领域的者和创新者,珀金埃尔默也会持续努力,关注科学家们在科研中遇到的难题,为他们提供更多助力。

热门评论

上一篇:傅涛:长江大保护面临三大难题 期待真正的大企业破局

下一篇:周传斌:厨余垃圾处理技术的资源环境绩效评价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