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关于公开征求《汉中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修改意见的公告

2019/8/29 8:54:19
18666
来源:汉中市人大常委会
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监测
导读:2019年8月27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对《汉中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根据《汉中市地方立法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现将《汉中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及其说明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日前,陕西汉中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汉中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修改意见的公告。详情如下:
 
  汉中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公开征求《汉中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修改意见的公告
 
  2019年8月27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对《汉中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根据《汉中市地方立法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现将《汉中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及其说明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并请将修改意见和建议于2019年9月26日前以信件、电子邮件、传真等形式(请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反馈给汉中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联 系 人:王莎莎 肖拓
 
  通讯地址:汉中市汉台区民主街63号 汉中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科
 
  汉中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2019年8月27日
 
  汉中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防治大气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 大气污染防治,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规划先行、源头预防、防治结合、损害担责的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行业监管、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综合治理模式。
 
  第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负责,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网格化监管体系和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相关部门开展大气环境治理与监督检查,保障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级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具体监督管理。
 
  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并按照上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要求做好具体工作。
 
  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和问责制度。
 
  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各相关部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内容。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县(区)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相关部门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造成大气环境质量恶化、对大气污染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不力,或者有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的,对其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制定大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和阶段性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工作重点,采取措施按期达标。未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编制限期达标规划,并向社会公开,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编制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应当征求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有关行业协会和专家、公众等方面的意见,并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和经济、技术条件,主动或依据公众申请适时进行评估、修订。
 
  第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可能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的开发利用规划,或者建设直接、间接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时,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应当符合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遵守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建设项目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八条 实行市、县(区)、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四级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制度。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健全完善大气污染物自动监测站点网格化建设,并与市县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
 
  第九条 实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
 
  排污许可证中应载明涉气排污单位应对重污染天气相关要求。
 
  第十条 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根据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对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承载能力或者未完成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县(区),暂停审批该区域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十一条 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商同级有关部门确定本市大气污染物重点排污单位,并向社会公布。
 
  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环保诚信档案,记载排污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的环境违法、违规信息,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环保诚信档案记载的信息纳入社会征信体系,并作为相关部门实施信用惩戒的重要依据。
 
  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的信息共享。
 
  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公开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大气污染防治情况等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和监督大气环境保护提供便利。检察机关以及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机关、社会组织对污染大气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第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气环境污染约谈制度。对年度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功能区限值,且未完成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空气质量同比变差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未按时完成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的;因大气污染造成社会影响或群体性事件的,市人民政府应当约谈县(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并将约谈情况向社会公开。
 
  第三章 污染防治措施
 
  第十三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调整能源结构,鼓励支持新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广清洁能源使用,落实清洁能源发展政策措施,推进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清洁能源供给能力。
 
  市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及削减方案,明确控制目标和实施计划,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及削减方案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县(区)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划定并公布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逐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
 
  在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禁止新、改、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禁止销售、燃用高污染燃料;不具备使用气、电等清洁能源的居民,应当使用符合标准的洁净型煤进行过渡;市场监管主管部门负责对固定经营场所销售高污染燃料的行为实施监督管理;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对采用流动方式销售高污染燃料和个体工商户使用高污染燃料的行为实施监督管理;镇(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负责本辖区居民取暖用煤管理和推广清洁能源、洁净型煤。
 
  在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外销售、燃用的高污染燃料,其灰分、含硫量等指标应当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并逐步替换为洁净型煤、兰炭等低污染燃料,替换时限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民用散煤管理制度,加强民用散煤总量控制和质量监督,制定奖励或者补贴政策,在暂不具备使用清洁能源的区域,大力推广使用符合标准的洁净型煤和民用高效洁净型煤炉具。
 
  鼓励工业集中区应当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统一解决热源。
 
  第十六条 住房和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建筑工地围挡以内的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建筑工地围挡以外的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交通运输、国土资源、水利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负责对所属施工工地的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将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并在施工承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施工单位应当制定具体的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设置扬尘污染监督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
 
  建筑工地实行工地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个百分之百”扬尘治理措施和“红黄绿牌”结果管理制度,其它施工工地应当参照执行。
 
  项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应监督现场施工单位按照扬尘治理方案进行施工,落实扬尘防治措施。对于施工单位不按要求施工的,应当要求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应当报项目所在地相关主管部门查处。
 
  住房和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扬尘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不良信息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情节严重的,列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失信名单。
 
  第十八条 建筑工地现场应当安装扬尘污染防治视频监控和空气自动监测设备,并与当地住房和建设或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联网。
 
  第十九条 拆除工程完毕后不能在七日内开工的建设用地,建设单位应当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拆除完暂未开工的建设用地,超过三个月的,应当进行绿化、铺装或者遮盖;建设单位不明确的,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落实覆盖、绿化、铺装或者遮盖等降尘措施。
 
  第二十条 堆存、装卸、运输煤炭、水泥、石灰、石膏、砂土、垃圾等易产生扬尘的作业,应当采取遮盖、封闭、喷淋、围挡等措施,防止抛洒、扬尘。
 
  第二十一条 建筑垃圾消纳场的设置由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监督使用单位采取建设围挡、喷淋、覆盖、场内道路硬化、进出车辆冲洗等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并保障正常使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建筑垃圾消纳场选址。
 
  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建筑垃圾运输单位监督管理;施工单位不得将建筑垃圾交由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运输;运输建筑垃圾的单位应当按照城市管理、公安交通管理等主管部门规定的路线和时间运输。
 
  从事建筑垃圾、砂石等物料运输的车辆应当符合密闭运输要求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安装定位装置,并与城市管理主管部门监控平台联网。
 
  第二十二条 城市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由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国省干线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由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县镇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由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村道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由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
 
  开采、加工矿产资源应当采取喷淋、覆盖、冲洗运输车辆、硬化矿山运输道路等措施防治扬尘污染。开采矿产资源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加工矿产资源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采挖加工、堆存销售砂石应当按照封闭式、工厂化、生态型、标准化作业的原则建设,采取覆盖物料、冲洗运输车辆、硬化运输出入口道路、绿化周边环境等措施防治扬尘污染。占用河道的由水利主管部门负责监管管理;占用耕地或已征用但未建设的闲置土地的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钢铁、火电、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制药等行业和其他燃煤工业企业排放颗粒物、硫化物、氮氧化物的,应当配套建设除尘、脱硫、脱硝等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严格控制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实现达标排放。

热门评论

上一篇:《南昌市2019年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方案》出炉

下一篇:浙江嘉兴:《嘉兴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