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谈碳中和万亿级市场的“利” 是打动社会资本的底层逻辑

2021/3/11 15:23:40
66202
来源:环保在线
编辑:Leven
关键词:碳中和环保投资
导读:“碳中和”,一个从2020年爆到2021年的热词,火出了环保圈。
  “碳中和”概念经济会爆多久?
 
  2021年3月11日,A股三大指数全线大涨,盘面上“碳中和”相关概念板块又给了市场一个惊喜。证券机构已经就“抢占碳中和风口”话题进行过不少讨论,资本相继看好“碳中和”板块成为投资新兴优质赛道。
 
  “碳中和”,一个从2020年爆到2021年的热词,火出了环保圈。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发出的减排强音掀起了关注狂潮。
 
  落基山研究所(RMI)与能源转型委员会(ETC)联合发布的《电力增长零碳化(2020-2030):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报告以“零碳投资情景”为蓝本,得出了“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平均年增长约110GW,占当年发电总量的比例达到28.5%”的结论。
 
  RMI与中国投资协会联合发布的《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中则提到,碳中和将撬动70万亿绿色基础设施投资。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国内18家研究机构开展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提出的“1.5°C目标导向转型路径”构想显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新增投资138万亿元;“2°C目标导向转型路径”构想也需要新增约100万亿投资。
 
  如此庞大的数据,会让人觉得很遥远吗?其实也不然。
 
  “90%左右要靠金融系统动员社会资本”,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如是表述,并称即使在发达国家公共财政在绿色投资中的比重也只会占到20%到30%左右。而就动员社会资本而言,业界还是普遍看好百万亿碳中和市场带来的“趋利”效应的。
 
  “要让它们能有合理回报”,撬动社会资本的逻辑不外如是,在此基础上业界认为“银行和绿色债券市场也愿意给这些项目提供融资”。这不,深交所就快人一步,于近日推出了科技创新债、碳中和专项债等创新产品。
 
  科技创新债,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符合国家战略、支持关键核心领域科技创新的项目,首单已落地——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发行15亿元科技创新债。
 
  碳中和专项债——绿色债券的子品种,主要用于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绿色建筑等低碳减排项目,首批已落地,合计25亿元。
 
  引导资源配置,融资产品通常会具备这样的属性,我国也一直强调从金融领域激励、扶持环保产业。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显然向碳中和市场发出了利好新信号。
 
  机构统计,截至2020年4月,已经有31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30项碳税机制,覆盖近12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成左右。同时,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表现突出,2020年全年8个试点城市累计成交额近16亿元
 
  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毋庸置疑会是碳中和目标达成道路上的重要奠基石,2021年作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的时间点,也同样令人充满期待——“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金额或达60亿元”,业界如是预测。
 
  到2030年,我国碳交易额保守估计也将突破1000亿元大关。
 
  如上所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的不止是生态效益,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一定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业界很笃定这样的观点,并坚信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投资机会。支持工具除了上述提到的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投资之外,还有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概念,逐步扩充绿色金融制度框架。
 
  万亿级市场,当真是“利”动人心,却不止是环保企业闻风而动。
 
  2021年,华为发布了面向未来的站点能源趋势,其中就包括“零碳”网络。核心理念即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利用高端技术冲击行业壁垒,规划绿色高效和节能的“零碳”网络,实现能源网络全生命周期的零碳管理。
 
  众所周知,华为目前在新能源领域,尤其是光伏领域涉足愈深,智能电网方案直接打开了通往清洁能源发展的未来之门。
 
  不仅是华为,腾讯也在2021年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成为首批参与的互联网企业之一。“作为科技企业,我们要更为关注企业运营对气候、水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我们还将加大探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应对地球重大挑战上的潜力,大步推进科技在产业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
 
  TA们来了,更多企业的入局还会远吗?
 
  碳中和路径没有局外人。只能说,高耗能、重污染企业首当其冲,全行业进入转型升级通道,谋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不过是时间问题。
 
  值得一说的是,2021年全国两会围绕“碳中和”这个热点也有不少提案和建议
 
  “从严核算碳排放基准值,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和取消纳入企业门槛”——全国人大代表曹仁贤
 
  “尽快研究制定中国民航业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的方案”——全国政协委员刘绍勇
 
  关于提升自然保护地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作用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阎志
 
  “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需要科学监测和准确评估国内各地区和各行业的碳排放以及减排效果”——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
 
  关于降低碳排放促进钢铁企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曹志强
 
  “充分挖掘绿色金融发展潜力,助力我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实现各自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国政协委员陈雨露
 
  本文不一一呈述,但足可见碳中和概念获得的关注,以及预见掀起的波澜。

热门评论

上一篇:垃圾焚烧发电下半场抱上“金大腿” 3大风口保驾护航

下一篇:谁在低估环保被赋予的期待? 5支强心剂不够再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