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多地出台氢能产业规划,1/3央企布局,万亿级氢能市场启航!

2021/8/19 9:26:45
22102
来源:碳6零
关键词:氢能清洁能源
导读: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一场关于氢能产业的“万亿争夺战”已经悄然打响,多地出台氢能产业规划,1/3央企布局,万亿级氢能市场启航。
  多地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一场关于氢能产业的“万亿争夺战”已经悄然打响。
 
  2021年8月16日,北京市印发《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下称《北京氢能方案》)。其中提出,到2025年之前,北京市要培育10家-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整个京津冀区域则要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北京氢能方案》指出,发展氢能产业是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的重要措施,而北京市率先打造氢能创新链和产业链,对于引领全国氢能发展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北京市的氢能技术研究在我国起步最早,经过近二十年的研发和培育,已经初具规模。截止2020年底,北京市氢能产业相关企业、机构数量约150家,实现产值约30亿元,总体处于中试到产业化过渡阶段。
 
  未来,北京市计划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城市与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产业创新高地。
 
  分阶段看,2023年前,北京要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
 
  而到2025年前,北京市则要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此外,《北京氢能方案》还对北京的氢能产业布局、重点任务等做出了详细规划。例如,京北要全面布局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区,京南则要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未来还要重点抓好关键技术突破工程、京津冀氢能产业链工程、氢能全场景示范应用工程和氢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4大工程。
 
  除了北京,上海、重庆、河北、山东等省市近期也纷纷发布了与氢能产业有关的规划或方案,引发一波高潮。
 
  7月1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表示,将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城市群,突破多类型整车产品,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等关键零部件实现批量产业化,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推动长三角地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同时加快加氢站建。
 
  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25日,上海市就印发了《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其中就提出:到2025年,本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
 
  这也是上海继首次提出2023年“百站、千亿、万辆”的目标后,再次明确了发展燃料电池车产业的“十四五”目标。
 
  7月17日,河北省发改委也印发《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出,到2022年,河北省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50亿元。到2025年,还要培育国内先进的企业10-15家,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产业布局上,河北省要构建“一区、一核、两带”产业格局,“一区”是指张家口氢能全产业发展先导区,“一核”是以雄安新区为核心打造氢能产业研发创新高地,“两带”则是指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带和沿海氢能应用示范带。
 
  此外,2020年6月,山东省发布《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提出要打造济南的“中国氢谷”和青岛的“东方氢岛”。
 
  2020年3月,重庆市发布《重庆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要建成加氢站10座,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力争达到800辆;到2025年,要建成加氢站15座,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力争达到1500辆。
 
  2019年8月,浙江省也印发《浙江省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浙江省氢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1000辆,氢燃料发动机产量超过1万台,氢能产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河北、广东、山东、浙江、北京、上海、重庆等多个省市在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氢能产业,并聚焦建设制氢加氢基础设施、推进氢能技术研发应用、实施制氢示范项目等方面。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表示,多地集中布局氢能产业,既是我国能源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策略。
 
  1/3央企布局氢能产业
 
  地方纷纷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央企也相继进军氢能领域。
 
  7月16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现在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已经在制定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的布局,也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的成果。
 
  对此,香橙会研究院点评道,7月16日是中国碳交易开市的当天,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新闻发言人特意披露这一信息,有些语惊四座的意味。
 
  在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初期,就有如此之多的央企进入,央企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核心力量。这意味着,氢能将是确定性的方向,对氢燃料电池持怀疑论者可以休矣。
 
  今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微信公众号“国资小新”曾经发布文章《央企为何纷纷入局十万亿级氢能产业?|科普央企那些事儿》,梳理了央企入局氢能产业的动作。
 
  文章表示,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密集出台政策引导并鼓励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开发和发展,加速了氢能产业化进程。而中央企业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在氢能源全产业链布局显眼。
 
  在上游产业链,氢能与传统油气、化工产业链联系密切,中石化、中石油在油气储运零售终端建设和运营方面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整合优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例如,中国石化是国内最大的氢气生产企业,目前氢气年生产能力超35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4%左右,已在广东、浙江、上海、广西、贵州等地建成若干油氢合建示范站。
 
  在中游产业链,国家电投、东方电气等央企则侧重于研发氢燃料电池及其核心部件,突破核心技术,建立自主知识品牌。
 
  例如,经过十年的核心技术创新与自主产品开发,东方电气已全面掌握了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研制、电堆工程设计及系统集成与控制等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系列产品,并已建成中国西部首条年产能1000套的燃料电池自动化生产线。
 
  而在下游产业链,在终端应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东风集团、一汽集团和中国中车等央企也进行了深度布局。
 
  例如,2020年1月2日,首台搭载由国家电投集团自主研发燃料电池电堆的氢能客车在宁波正式下线,车辆由中国中车集团生产,车长12米,续航里程达到了600公里。
 
  央企为何会在氢能产业发展中扮演“急先锋”的角色?这是因为,目前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从零开始”的投资、应用成本较高。
 
  例如,在燃料电池应用方面,无论是燃料电池的核心零部件技术,还是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各项指标,我国都还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资金,加大研究力度,才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整个氢燃料电池是从国家层面、从能源角度来开发的,目的就是打通整个燃料电池的产业链。哪怕投进去一百亿、一千亿,我们也能做得起,作为国家能源战略转型升级的一部分,央企进入才是正道。”国家电投集团氢能首席专家柴茂荣如是说。
 
  在他看来,日本是全世界最执着于氢能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20多年了,至少投入了上万元亿资金,才有如今相对成熟的氢能源市场,才有日系车企先后实现氢燃料汽车的量产,而这真不是单个中小企业就能做的。
 
  央企入局,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解决氢能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例如因为资金因素,导致的氢能商业化难、加氢站建设难等问题,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表示,各大央企大力扩展氢能开发利用,有利于加速促进处于初期阶段的氢能产业更快的产业化、规模化,为小规模的应用到大范围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对制氢、储氢、用氢的产业链协作和氢能技术创新等都有良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万亿级氢能市场启航
 
  地方政府与中央企业为何如此热心氢能产业?与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关。
 
  据了解,氢气具备来源广泛、清洁高效和应用场景丰富等多项优点,被认为是清洁多能的二次能源载体,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媒介,也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
 
  目前,国际氢能产业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机遇期。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主要工业化构架和地区已经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规划,氢能产业的商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国家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CO2)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在全球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
 
  对比来看,2020年,石油消费量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为31.2%,高居榜首。煤炭消费占比为27.2%,天然气为24.7%,水能为6.9%,可再生能源为5.7%,核能为4.3%。
 
  也就是说,到2050年,氢能消费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接近如今天然气和煤炭的水平,远超现在水能、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水平。
 
  而在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窗口期也已经形成。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为牵引,将氢能列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虽然前景广阔,但从目前来看,氢能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仍有大量的空白和瓶颈需要克服,这些也都是相关企业的机会。
 
  有分析称,氢能全产业链的高成本是目前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降成本”将成为氢能产业化的关键推手。预计未来在绿氢制备、运氢储氢、燃料电池电堆等关键领域,都将有成本下降的空间。
 
  而在政策推动、央企加入、关键材料国产化以及技术迭代的推动下,氢能产业链降成本和市场规模扩大有望形成正向循环,产业化可期。
 
  宋向清建议,在大力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时候,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和产业促进力度,在财政、金融、人才和市场等领域进一步激发汽车企业和燃料电池供应企业开发和使用氢能源的热情,积极引导资本进入制氢供氢产业链,加快产业配套和市场环境的发育速度和发展进度。
 
  同时,建议设立氢能研发专项基金,促使传统能源企业的加入氢能改造和升级,从而整体加速推动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多地出台氢能产业规划,1/3央企布局,万亿级氢能市场启航!
 

热门评论

上一篇:“光伏+污水处理厂”CP已组 减碳路径双倍加成

下一篇:第二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名单公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