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能源转型与技术创新论坛暨线上对接会会后专访孙贤胜
- 2021/12/2 13:19:15
- 13746
- 来源: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
- 关键词:新能源碳中和
由商务部外贸发展局主办、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承办、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能源产业合作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能源委”)协办的“2021年能源转型与技术创新主题论坛暨线上对接会”近日圆满落下帷幕。
会后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能源委理事长孙贤胜先生接受了国际能源网专访。
记者:孙理事长,作为本次论坛的协办方领导,您是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本次论坛?
孙贤胜:距离“双碳”目标提出至今,已满一年。无论是传统动能的淘汰转型,还是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都是需要创新动力,用科学技术的创新,为转型降碳提供支撑,本次论坛以“能源转型与技术创新”为主题通过线上的形式召开,分为两个环节,一个是主论坛,一个是线上一对一企业对接会。本次论坛特邀中国投促会马秀红会长、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吴政平局长、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傅成玉、中国投促会能源产业合作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孙贤胜等嘉宾出席会议并致辞、演讲。论坛由中国投促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作章主持。
马秀红会长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的论坛在格拉斯格气候变化大会闭幕不到2周举办,充分彰显与会各方对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长期致力于实施国家“引进来”、“走出去”的投资促进战略。为适应新时期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投促会将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作为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的时期,中国投促会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内外投资促进机构、国内外能源领域企业/商协会的协调与合作,根据我国和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要求,大力促进国际能源投资合作,为实现“双碳目标”和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决议相关要求作出积极努力。
吴政平局长表示商务部“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绿色引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贸易发展道路,协同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商务部外贸发展局将进一步加强与重点市场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论坛上,英国驻华公使衔商务代表John Edward(吴侨文)、苏格兰国际贸易发展局驻华代表兼亚太区能源贸易总监刘忠祐、国合能源咨询院院长王进、法国道达尔能源中国区副总裁Denis Donhomme、挪威国家能源商会中国区总裁郭建、巴基斯坦总理办公室、投资委员会副秘书长Khasi-ur-Rehman等嘉宾应邀作了主题演讲。
本次论坛受到国内外相关方的关注和重视。中国投促会副会长周晓燕、特邀常务副会长姚文萍参加了会议。来自政府有关部门、中外企业、研究机构的140多名代表在线参加了会议。
记者:孙理事长,刚刚您介绍到本次一对一对接会有50余家企业进行了对接,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本次对接会的主要成果。
孙贤胜:本次对接会一共设立了5组,来自8个国家的50余家企业进行了60多组对接,旨在通过技术交流、项目对接,吸引国内外的科研单位、新能源企业、人才集聚云端,共同推进绿色低碳能源事业的发展。参会企业对本次活动对接会表示充分认可,企业认为本次活动突出精准对接,倾力搭建中外企业洽谈、交流、合作的务实平台。
记者:孙理事长,请您对本次论坛做一个综合评价。
孙贤胜:本次论坛因聚集了包括意大利大使、英国公使、苏格兰国际贸易发展局驻华代表兼亚太区能源贸易总监、挪威国家能源商会、巴基斯坦总理办公室等多位国外代表,讨论分享双碳、能源转型与技术创新、清洁能源等热点话题而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另外,为了让参会企业体验到高标准、高规格的论坛,与会中外嘉宾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文字材料、视频材料等)。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式下,中外领导亲自到直播间参会并发表演讲,充分表明了各界领导对本次论坛的高度重视。
记者:双碳目标下叠加疫情的影响,您认为能源产业如何借助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孙贤胜:我们经过40年的改革高速发展进入到新时代,到了一个大转折、大转型、大调整的时候。为了应对全球经济挑战,中国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未来长期战略的抉择。碳达峰与碳中和则是我国新的发展目标,当前,中国减碳的难题,正是未来的机遇所在,我们要跳出能源看能源,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因此,能源委作为非盈利行业组织,为能源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整合各种资源,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速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共同推动新格局的构建和发展。
本文系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若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处理。图片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