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重庆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

2022/2/16 14:05:51
25759
来源: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关键词:城乡环境建设环境治理
导读:2月15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重庆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2月15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重庆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规划》主要目标:
 
  展望 2035 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经济、社会人文有机相融,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人民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美丽家园基本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现代城市基本建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民更向往”的目标实现。十四五期间,自然生态环境价值得到有效实现,人工建设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社会人文环境更加包容开放,建设方式初步实现绿色转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现代化治理效能达到更高水平,现代化、巴渝风、特色强的山地城市人居环境,和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的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初步建成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成为全国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典范和美丽中国的城市样板。
 
  《规划》实施措施:
 
  保护景观生态廊道。包括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云雾山等 23 条平行山岭,大宁河、涪江、阿蓬江等 37 条次级河流,达氏鲟等鱼类洄游通道和林麝、黑叶猴、川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种群迁徙廊道,以及区域性基础设施通道沿线绿廊,提升景观生态廊道在全市生态安全格局中的支撑作用。
 
  保护河湖及湿地系统。对流域面积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重要河流、湖泊、水库、湿地等水生态空间进行划线保护,划定“蓝线”“绿线”。采取湿地植被重建、污染控制、生态补水、增殖放流等措施,不断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保护森林生态屏障系统。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国家储备林、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岩溶地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稳步增加森林面积,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
 
  保护优质耕地。实施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中低质量耕地提质改造,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
 
  强化水安全。协调流域防洪排涝与城市排涝需求,加强流域与城市内部河道在水位标高、排水能力等方面的衔接。加强城市河道强排设施、闸站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根据城市内涝治理要求,对强排能力不足的排涝设施进行提标改造。加大河道整治和管理力度,加快对不达标堤防提升整治,科学开展河道、湖库等整治工程,恢复和保持城市及周边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性,加大对侵占河湖水系的违法建设拆除力度。
 
  加强公园体系建设。加强城市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加大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力度,增加口袋公园、街头游园等小微绿地,把公园建在居民家门口,实现“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
 
  打通临江风廊,引江风入城。增量地区加强沿江立体开发建设管控,构建城市级通风廊道系统,禁止“两江四岸”区域高强度开发,严禁在城市通风廊道上新建高层建筑群,街区盛行风上游建筑间口率不宜大于60%,实现热岛比例指数较 2020 年降低 5%以上,针对两江干流,严格实施规划退距,确保长江、嘉陵江主通风廊道畅通。存量地区结合老旧片区改造,结合考虑打通临江风廊,降低山城热岛效应。
 
  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推动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集约低碳农业发展,推进“光伏+大棚”“光伏+农田”发展。积极开发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艺,把延伸绿色农业产业链作为低碳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附加值。鼓励宅前屋后栽种瓜果梨桃,引导鱼禽养殖等,基本实现村民日常食物自给。
 
  增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精细化监管管理,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体系。严格管控工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及达标排放,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水直接排入乡村水体。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三级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区县城为中心的“30 分钟”城乡生产生活圈,推动城乡一体的市政设施和公服设施建设。统筹实施住房保障,提供2万套公租房面向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配租,提供5000套公租房统筹用作安置房。推进实施城乡统筹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城乡联结的冷链物流、城乡农贸市场一体化改造、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布局、市政供水供气供热向城郊村延伸、乡村旅游路产业路等城乡联动建设项目。加快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继续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农村学校“特岗计划”。开展区县域医共体“三通”建设试点。
 
  控制民用建设高度。区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应不低于70%,鼓励新建多层住宅安装电梯。新建住宅最高不超过18层,确需建设18层以上居住建筑的,应严格充分论证,并确保消防应急、市政配套设施等建设到位。加强50米以上公共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建筑物的耐火等级、防火间距、平面设计等要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
 
  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开展区县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条件区县建设规范的回收网点和分拣中心,重点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纸等进行回收利用。健全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因地制宜确定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结合实际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提标改造。改善公共厕所,重点在区县城旧城区、人流密集区和主次干路等区域,配建补建固定公共厕所或移动式公共厕所,利用节能环保技术配置除臭设施。
 
  推进区县城建设绿色转型。倡导大分散与小区域集中相结合的基础设施布局方式,统筹区县城水电气热通信等设施布局,鼓励可支付、可复制的绿色技术在地化应用,采用成熟的节水、节能和生活污水资源化举措,因地制宜布置分布式能源、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减少输配管线建设和运行成本,并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构建区县城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推广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智能光伏等清洁能源应用,提高生产生活用能清洁化水平,推广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加强配电网、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桩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健全居住社区垃圾分类和收集站点网络,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实现源头减量。实现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增加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中心,实现餐厨垃圾变有机肥料。
 
  鼓励社区共享空间建设。统筹利用存量房屋资源和闲置空间,打造“社区厨房”“社区会议室”“社区图书室”“社区棋牌室”“社区健身房”等共享空间,为居民就近提供便捷完善的公共服务。
 
  提高农村供水保障。主城都市区及有条件的人口集中区县,大力推进实施城乡一体化和规模化供水工程,促进城乡供水融合发展。不具备实施规模化、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地区,积极推进实施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与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改进制水工艺。
 
  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商场、医院、学校、酒店和机关办公建筑为重点,推动既有公共建筑由单一型的节能改造向综合型的绿色化改造转变,积极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开展建筑工程示范。建立完善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和相关标准,明确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指标等要求,开展近零能耗、低碳(零碳)建筑工程示范,开展绿色低碳街区试点。

热门评论

上一篇:《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实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水生态环境提升等重大工程

下一篇:总投资约320亿!《云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