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后再迎大考!土壤修复行业创新路在何方?
- 2022/5/10 8:59:24
- 19740
- 来源:中国固废网 赵利伟
- 关键词:土壤修复生态修复
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利用四年时间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此后不久,第三次土壤普查的消息正式在中央一号文件里亮相。这是距上一次全国土壤普查40年后,我国再一次对土壤进行的“全面体检”,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华创证券分析师庞天一认为:“《通知》提出本次普查有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等目的,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安全利用,越来越多的资金将会投入土壤修复,为行业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此前,随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的完成,各省市陆续公布并定期更新污染地块修复名录。截止2022年1月,全国污染地块总数达到770块,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空间较大。
随着“三普”进入实地调查的时间越来越近,土壤治理工作网络也将越织越密,借助此次普查数据,行业需求有望持续释放,各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领域或将开启一场大战,行业发展势必迎来新的突破口,找到新的增量空间。在进入“十四五”的第二年,以更高标准打好净土保卫战成为必然。
土壤修复20年 行业技术水平比肩国际
技术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助力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开展土壤污染过程与风险基础研究,推进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强化土壤环境监管,保障土壤环境安全,既是加大“打好净土保卫战”科技支撑力度的现实需要,也是支撑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需要。
随着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正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尤为引人注目。土壤修复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监管支撑和产业发展已是新时期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今年2月,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等6个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其中《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紧密围绕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的科技需求,关注突破污染源实时智能监管、土壤复合污染绿色修复等五大核心防治技术,提出建立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协同治理等三类集成示范区,拟启动治理修复技术、典型区域实践等5个方面41个研究任务。
回看污染修复历程,我国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与修复技术研发之路,于“十五”起步,“十一五”进步,“十二五”发展,“十三五”实现跨越。20年的探索与实践,技术支撑上,初步建立了场地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快速、原位的土壤修复技术得到研究与应用;技术装备上,研制了能支持高效土壤修复的多种装备;技术产业上,研发的技术支撑了规模化应用及产业化运作。
尤其“十三五”期间,我国自主研发的修复技术、装备和药剂材料等得以快速发展,目前技术路线呈现出路径多元化的特点,土壤热修复、固化/稳定化、原位化学氧化、土壤淋洗、多相抽提等工艺纷纷得到了验证和推广,示范技术和示范工程不断涌现,带动了中国技术应用和绿色可持续修复产业化发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明曾公开表示,当前,我国在修复技术、装备及规模化应用上与发达国家处于并行或部分超越状态。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宏伟近日在接受《中国环境报》采访时也表示,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起步虽晚,但近年来投入了大量资源支持行业发展,目前行业技术已比肩国际先进水平。
修复技术的多元化和不断进步为修复工程应用创新提供了可能。
在国内率先开展土壤修复实践,凭借丰富的工程经验、技术研发、运营管理等优势,以高起点进入环境修复领域的北京建工修复,针对我国城市工业污染场地遗留的重大环境问题,深入研究土壤中典型污染物的赋存特征、降解与脱附机制,实现污染物高效降解和有毒代谢产物的削减。开发高效活化与精准修复化学氧化技术,发明高压旋喷注射原位化学氧化工艺,创新构建基于物理筛分的土壤淋洗工艺集成,研制定制化土壤淋洗修复系列装备,形成了一系列国内外专利成果,完善了相关技术标准和指南,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场地修复决策系统和综合解决方案。团队成果应用于我国三大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开展全过程的技术支持和评估咨询,有力支撑了科学决策。在全国30余个大中城市、近50个代表性污染场地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推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建设“美丽中国”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修复呈现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的特点,特别是受地下水的影响,缺乏系统治理的小区域土壤修复成效很难维持,这都有待于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的不断突破。
秉持“水土共治”的原则,近年来,北京建工修复也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工程技术模式和场地修复技术方案。在“十三五”水专项设立的“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中,由北京建工修复承担的“典型化工场地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工程示范”研究顺利通过突破……至今,其已经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武汉等地参与近百项地下水环境调查和修复类项目,包括国内首例土壤与地下水联合修复项目、首例地下水原位化学修复项目等,填补行业多项空白。
绿色低碳背景下技术创新现三大态势
经过“十三五”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逐步建立,且部分修复技术已成熟,相关技术积累和产业链环节不断完善,但在国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政策背景下,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要求更高,修复行业技术创新正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一是多技术联合修复趋势。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建工修复公司副总经理李书鹏认为,土壤修复技术的多元化、技术方案的精细化是未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通常修复场地土壤中的污染物在成分、性质与危害方面有所不同,单一的修复技术难以有效清理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同时,传统的生物、物理、化学修复方法各有优势,也各有短板。随着修复要求的提高,土壤修复技术必然会更加综合化,能够结合多方优势形成互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二是系统性修复趋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认为,土壤修复涉及农业生产、资源再利用等延伸环节,现在不仅要为治理而治理,更要考虑系统解决方案。土壤修复产业链的核心为修复药剂的研发、修复技术工艺研发、设备研发与集成,通过“产-学-研-用-治”相结合的研发过程,研发出适合的土壤修复系统解决方案是土壤修复产业的必由之路。
在以往的技术研究中,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最初研发的目的在于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例如减少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固定土壤污染物、避免土壤污染物转移到生态系统的其他区域等。随着技术的发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不再局限于土壤污染问题,需要进行深化,实现土壤修复与其他产业发展的同步进行。
三是环境友好发展趋势。在双碳目标下,随着各行业对绿色发展意识的逐步形成,与环保相关的科技创新成为了绿色发展的出发点,土壤修复产业也不例外,正朝着资源循环、节能增效、科技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土壤修复技术面临节能减排、智能增效、开发环境友好材料等方面的迭代升级,未来技术研发可引入太阳能或生物工程技术,避免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在处理土壤污染物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顾此失彼。
北京建工修复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政策的需求,建设面向世界、引领行业的核心技术研发高地,着力打造“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综合全面的技术研发体系。日前,北京建工修复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团队在学术期刊《地学前缘》上发表了“污染场地原位热修复技术与能效分析”的研究成果。研究得到国家重点专项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原位热修复技术节能降碳的新思路新方案,提升工程应用中的能量利用效率,更好契合绿色可持续修复趋势。
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修复设备和监测设备的支撑,设备化的修复技术是土壤修复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基础。与此同时,土壤修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在呼唤市场形成统一的技术、设备、评价、材料标准。以北京建工修复为代表的业界龙头企业,发挥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大平台创新引擎作用,积极为行业提供技术、标准支撑,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研究员指出:“土壤污染治理需要整个行业形成合力”。借助土壤三普“四十年一遇”的利好,“十四五”土壤修复市场料将深挖潜力,开启高质量发展之路。
原标题:40年后再迎大考!土壤修复行业创新路在何方?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