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专家都怎么说?

2022/5/20 11:10:03
39985
来源:环保在线整理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
导读:以史为鉴才能看出,走可持续低碳发展这条路是必然选择,而且还将是一场持久战。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月余前就发布通知,于2022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第二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原定于杭州)。
 
  联办单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等。
 
  支持单位包括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安徽省环境科学学会、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生态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变化分会、“科创中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泉州服务站、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衢州科技创新服务站等。
 
  会议主题为: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分享
 
  讨论的议题包括(1)零碳低碳电力能源技术;(2)零碳低碳非电能源技术;(3)零碳燃料、原料与过程替代技术;(4)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削减技术;(5)脱碳、负碳技术;(6)CCUS、碳汇与负排放技术;(7)生态环境与气候协同技术;(8)重点领域减排技术;(9)重点领域固碳技术;(10)金融减排支持政策;(11)新材料新技术与新装备。
 
  大会举办当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解振华表示,需要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应特别关注能源利用方面颠覆性技术的进步,如新的核能技术、储能技术、氢能的利用等。
 
  紧接着,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研究员徐华清,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兼党委副书记陈善荣,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新创,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主任陈云敏,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研究员张贤,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伟,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等均进行了主题分享。
 
  来听一下各路专家观点:
 
  1、
 
  黄震提出,当前亟待正确认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双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双碳”工作中的破与立的关系。黄震同时明确说到,“双碳”不是赛道超车,而是换赛道,而关于社会上关于“双碳”就是“弃煤”“弃化石能源”的说法,黄震强调“最终零碳排放的化石能源+CCUS仍将是不可或缺的保障性能源”。
 
  2、
 
  黄晶认为,碳中和技术体系的构建,需要发展节能提效低碳技术、零碳电力能源技术、零碳非电能源技术、燃料原料替代技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削减技术、CCUS技术、负碳技术和集成耦合与优化技术八大类技术,重视系统解决方案以强化耦合优化与协同增效。
 
  3、
 
  李新创针对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说到,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执行着世界上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要求,技术创新是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硬支撑,现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应加快推进能效提升技术、能源结构优化技术等减碳技术;因地制宜开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无碳技术,以及以化固碳钢化联产技术等去碳技术;重点研发示范先进低碳冶金技术等减碳技术,以及CCUS(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DAC(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等去碳技术。
 
  4、
 
  张希良则提到,煤电将会起到调峰作用,通过加装CCS(碳捕捉与封存),实现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并且就碳定价,张希良认为,碳价要比现在的电价更高,才能发挥好碳市场的作用。(比如碳价/边际碳减排成本在2020年是58元/吨,到2050年就要达到751元/吨,2060年要达到2732元/吨)
 
  5、
 
  贺克斌指出,我国的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能耗降1%,可减0.5亿吨标准煤当量,减排1亿多吨二氧化碳。据悉,以减碳的贡献比例来看,三分之二不是在中试或示范,就是在概念或研发阶段,贺克斌表示,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任务还很重。
 
  6、
 
  陈云敏分享了天子岭填埋场碳减排案例,据称2007—2022年,共产生碳减排效益9.4亿元,而如果填埋气收集率能达到100%,碳排放总量比目前可减少70%,增加经济效益6.1亿元。所以,陈云敏的观点是“碳减排越早,对社会的经济损失越小”。
 
  为什么我们都支持碳中和?就从实际的角度来看。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让欧美发达国家直观感受到了物资短缺、物价飙升、失业率直上的混乱和威胁。因此,不少业内人士都感慨,欧洲绿色转型真是拼。以史为鉴才能看出,走可持续低碳发展这条路是必然选择,且我国在有一定技术、经验、经济、政策、标准等的支撑下,已经能够规划出一条特色路径。
 
  “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话都听多了,但是路并不好走,而且还将是一场持久战。
 

热门评论

上一篇: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家电生产企业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

下一篇:热议的数字经济,环保“成功上马”了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