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GF观点|“双碳”目标对我国的战略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 2022/6/8 9:06:20
- 20175
-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徐晓娜 崔莹 王慧元
-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节能降碳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及资源枯竭是新一轮能源革命发生的根本动因。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明确提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简称“双碳”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在《巴黎协定》之后第一个明确的长期气候目标愿景,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为全球气候保护作出更大贡献和致力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意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双碳”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2021年9月相继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关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构建了顶层设计。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进行能源体系变革,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围绕碳达峰时间和峰值水平,学者们从总量、强度、人均等角度进行了论证与解析,为低碳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然而,实现“双碳”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转型代价高、技术储备不足、企业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碳定价机制不成熟、能源转型、产业发展转型的“阵痛”等多重困难和挑战,其实现路径涉及经济、社会、环境、能源、就业、安全等多角度系统性规划的支持。
已有研究围绕区域能源碳排放效率差异性、制定重点部门和行业总量排放制度、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完善碳税和碳交易等碳定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完善我国“双碳”目标的政策体系、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在中国进入“十四五”建设开局之年,有必要从新发展格局视角下分析解读实现“双碳”目标对我国的战略影响,并据此提出我国未来落实“双碳”目标的应对策略。
一、“双碳”目标的战略影响
作为中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实现“双碳”目标是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变革,将对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一)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低碳转型升级是实现“双碳”目标战略的核心动能。同时,“双碳”目标的创新驱动能有效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即传统的主导产业将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供给侧的单位能耗碳排放下降和需求侧的单位产出能耗降低,共同促进单位产出的碳排放水平下降。但目前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仍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供给侧、需求侧以及区域发展对“双碳”目标的实现构成压力。从供给侧角度看,工业增加值中高耗能行业占比约30%,能源消耗占比约70%,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从需求侧角度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导致大量的能源消耗,加大减排压力。在区域发展方面,由于各地产业结构低碳优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优于以高能、高排放的传统产业为主的中部及东北部地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增加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难度。
(二)对能源结构优化的影响
能源结构优化是指降低化石能源消耗的比重,提高对清洁能源的使用,进而提高能源质量的优化过程。从世界能源结构转型历程看,经历了从以煤炭为主的高碳排放到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低碳排放,再到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转型过程。而我国资源禀赋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特征,能源消耗仍以高碳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比重较低(见图1),优化能源结构压力显著。改变和调整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能源结构,一方面,可能会直接导致能源对外依存度提高,对我国能源安全形成挑战;另一方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降低能源使用成本等,这是需要面对的又一挑战。而“双碳”目标对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倒逼机制,有助于调整我国能源结构,通过降低化石能源占比,提高新能源、清洁能源的使用率,改变对煤炭形成的路径依赖,构建支撑“双碳”目标的智慧能源体系,将信息技术与智慧能源相结合,引导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图1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其他地区比较
注: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数据整理。
(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双碳”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如何协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在“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下,“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等能源消耗“脱钩”,而“脱钩”需要通过降低人均碳排放水平或提高人均GDP降低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快速下降的前提条件是既需要提高人均GDP,同时还能不断降低人均碳排放水平,这就是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阶段。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将碳排放强度维持在较低水平。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人均碳排放水平随着人均GDP增长而上升,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尚未脱钩,能源消耗总量增长过快,短期内仍然处于上升趋势。因此,这就要求中国必须走出一条比发达国家质量更高的碳减排道路,减少碳减排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推动“双碳”目标如期实现,这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严峻考验。
(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技术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基础。但综合来看,我国现有低碳发展的创新技术能力仍然较弱,可持续性压力明显。一方面,低碳发展的创新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不仅如此,研发出来的核心技术还普遍存在生产和推广的双重压力,由此导致目前国内整体低碳创新技术进步相对缓慢。另一方面,近年来非化石能源技术虽然取得不少突破,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而“双碳”目标能有效推动技术向高质量转型。一是通过低碳技术创新,用技术要素替代传统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技术替代作用,降低碳排放强度;二是通过对末端负排放技术的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出的要素投入。
二、实现“双碳”目标的应对策略
实现“双碳”目标将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广泛与深远的影响。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政策体系、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节能减排、低碳技术等方面采取应对策略,确保“双碳”目标实现。
(一) 逐步构建和完善“双碳”目标战略的政策体系
在推动能源转型和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政策具有激励和引导作用。政府应该为“双碳”目标战略的推进,制定和构建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推进并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实施碳排放交易机制,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投融资保障。
一方面,为实现“双碳”目标,政府需要构建自上而下的法律制度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战略的法制顶层设计。另一方面,碳排放交易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化机制,其价格机制是核心,应不断完善碳定价机制,保障碳价水平能在合理区间内运行。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让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引导大量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从根本上提升金融市场对“双碳”目标战略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长足发展。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碳排放
2021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我国要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因此,一方面,应从源头调整产业结构,针对碳排放较高的石油化工、电力、煤炭、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用绿色低碳的相关技术和工艺推动节能改造,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有效推动能源科技的创新发展。同时加快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建设,依靠技术进步将现代服务业融入到“双碳”目标战略发展中,促进传统产业向低碳转型,逐步完成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有序脱钩。
(三)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提升清洁化利用程度
能源结构调整是减污降碳最关键的一环。积极推进能源结构清洁化,将当前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为主”调整为“非化石能源为主”,通过节能提效、优化能源结构、技术创新三种显性途径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一是努力降低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推动煤电与新能源协调互补,推进低碳转型,进一步提高煤炭清洁化利用程度。二是高质量发展非化石能源,进一步加快风能、太阳能和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研发速度和推广应用,推进绿色、低碳甚至向零排放转型。
(四) 加快提升节能降碳水平,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降碳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牛鼻子”,也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抓手。一是以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全面促进高碳排放产业脱碳化改造升级。二是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的制度建设。通过碳交易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进而实现减排成本最小化。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市场机制在碳市场领域的主导作用将逐步建立。碳市场不仅对中国“双碳”目标发挥重大作用,也将为全世界碳减排作出贡献。
(五)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技术进步与创新是推动能源转型的根本动力,也是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指出,“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对低碳零碳负碳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此外,亟须针对近零排放技术、碳汇、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具有较大碳减排潜力的创新技术开展研发工作等,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三、结语
中国正处于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开局之年,只有将“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重塑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系统性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双碳”目标才能够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原标题:IIGF观点 | “双碳”目标对我国的战略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