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窑协同处置﹕环保没有“全能”技术,三个问题不容忽视
- 2022/6/27 9:10:44
- 19907
- 来源:E20水网固废网 绿谷工作室
- 关键词: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
在两月前的3月份,海螺系海螺环保在港股上市。海螺环保分拆自海螺创业,是中国最大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废服务供应商。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是在填埋、焚烧和土地利用等传统的固废处理路线之外,水泥工业提出的一种新的废弃物处置手段,即利用水泥企业的水泥回转窑,将满足或经预处理后满足入窑要求的固危废在进行熟料或水泥生产的同时实现对固危废的无害化处置。
相比传统的垃圾焚烧,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仅需对原水泥窑进行改造,不仅建设周期短,而且投资和运营成本也相对更低。煅烧时,其炉温可高达1400-1600摄氏度,相对能更好地分解有机物、避免酸性物质和重金属挥发,以及二恶英生成。因此,在水泥企业遭遇产能过剩,不得不错峰生产的时候,转型进入环保行业便成为很多企业的共识。
而在我国,危废领域,历史欠账较多,企业处理能力不足,市场需求大,这与水泥企业的需求更好地契合,更多的水泥企业选择进入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领域。这些年,特别是2017年后,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海螺环保之外,金隅集团、塔牌集团、华新水泥、冀东水泥、台泥国际、东方希望等中国水泥企业都纷纷涉足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市场,并且在危废处置之外,将业务拓展至一般固废、污泥、医疗废物以及土壤修复等领域。
政策频出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
据了解,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历史悠久,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1974年加拿大的Lawrence水泥厂将聚氯苯基的化工肥料作为替代燃料用于水泥生产的实验,开创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先河。后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实践。1994年美国已有37家水泥企业处理了近300万吨危废。2000年,欧盟发布了与水泥窑协同处置相关的《废物焚烧指令》。经过多年发展,如今欧洲水泥窑协同处置的相关标准和技术体系已经相对完善。
我国的水泥窑协同处置起步较晚。1995年,北京水泥厂率先在我国开展水泥窑处置危废的试烧实践。2005年建成第一个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
200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鼓励水泥厂作为固废处理综合利用企业;2013年,国务院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进水泥窑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各项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
水泥窑协同处置迎来高速发展
在政策的利好之下,水泥窑市场也迎来了自己的快速发展期,特别是在2017、2018年,市场实现了大的飞跃。
2017、2018年间,很多水泥企业在自己作业之外,纷纷选择与环保企业合作跨界环保市场,以优势互补,开拓新市场同时强化自身的环保专业能力。
如2017年12月,海螺创业与危废龙头且有东江环保进行股权合作,在共同推进广东省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布点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共同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项目发展。2018年1月,中国台湾水泥企业台泥国际与东方园林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在合作之外,有一些公司则以并购方式介入环保市场。如上市公司金圆股份2017年正式转型环保产业,聚焦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以并购方式,在两年之内,先后收购了四川天源达环保、重庆埠源环保、潜江东园深蓝环保等企业大部分股权。
据相关统计,2015年以前,我国水泥企业中仅有16家获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截至2017年10月,具有许可证的水泥企业有37家。截至2018年12月,全国共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许可证约64个,处置规模达到408万吨/年。2018年,新增26个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项目,新增规模166万吨/年。据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2019年,危废焚烧类处置量从2016年的153万吨上升到426万吨,其中水泥窑协同处置量也由43万吨上升到179万吨,占比从28.1%提高到42%,覆盖省份达到27个,市场发展迅猛。
在企水泥企业高歌猛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市场期间,危废处置的价格也大幅下跌。对此,E20研究院固废产业中心分析师潘功介绍,危废处置市场的价格下跌,主要因为危废市场更加商业化,随着市场发展、竞争企业日益增多,价格下跌是必然趋势。水泥窑协同处置因为建设周期短、运营和投资成本低。水泥以较低价格进入危废处置市场,也是拉低危废市场价格下降的原因之一。在别的危废处置企业处理费为四五千每吨的时候,水泥企业可以做到1500元左右。
因为从进入伊始,水泥企业危废处置的价格就处于相对低位,所以危废市场整体价格下跌,对水泥企业影响并不是很大。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凸显了水泥窑处置危废的优势,促进了水泥企业进军危废处置市场的信心。
受疫情影响,医疗废物处置需求激增,同时医疗废物管理处置领域的诸多标准和规范也都被修订并陆续颁布实施。这些都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带来了新的机会。
如华新水泥就参与处置了备受关注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医疗废弃物。另外,海螺集团、金隅集团等水泥企业也已经进入水泥窑协同处置医疗废物市场中。据中国水泥协会初步统计,截至2020年2月24日,这些水泥企业共处置了143.74吨医疗废物。专业机构预测,2023年,我国医疗废弃物产量将达到249.56万吨。
2020年9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国家关注重点。12月,工信部印发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多项水泥标准列入计划表,包括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规范、生活垃圾预处理可燃物;水泥窑用生活垃圾预处理可燃物制备技术规范等。结合循环经济和“无废城市”的建设背景,水泥窑协同处置被进一步看好。一些证券研究机构认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将成为水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利润点。与此相应,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至2020年7月底,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资质能力达600万吨/年。相比前述2018年的368万吨/年,不到两年时间,增长了63%。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各省市地区公示审批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固废项目达37个。2021年3月前,水泥窑协同市场已取证项目有60个,在批及再建项目约60个。根据中国固废网报道,当前,海螺集团、红狮水泥、中国建材、金隅集团、冀东水泥、华新水泥、华润水泥、塔牌集团、台泥国际等诸多水泥企业均已上线协同处置生产线,行业进入群雄竞争的高速发展期。
在市场方面,医废之外,水泥企业也开始涉足土壤修复市场。中国固废网报道,5月份的徐州土壤修复项目招标,具有水泥窑协同处置能力就成为投标资格之一。
而在此前,水泥窑在协同处置污泥和生活垃圾方面早已经落地众多项目。如去年,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签约,金隅泾阳县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项目、邢台市首家水泥窑协同处置综合固废项目开工等。对于看好水泥窑协同处置的人来说,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市场正日益广阔,未来发展将潜力无限。
水泥窑协同的3大问题不容忽视
虽然与传统处理方式相比,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有一定的优势,国家也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进行了扶持,当前的市场在一些支持者看来,也充满了想象的空间。但由于其起步较晚,在技术、运营、监管等多方面的体系构建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甚至有一些隐忧至今未被重视。
一、协同处置中的环境风险
在前些年水泥窑协同处置市场开始大火的时候,就有专家和政府管理者等担心其新增处理处置过程也可能带来新的环境风险--生产过程中的水泥质量和生产环境是否达到标准,有害物体排放是否达标。多年来,一直有专家强调,生活垃圾中含有有机氯和无机氯等成分,其对水泥质量和水泥窑设备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中国城建院总工程师徐海云曾向作者介绍,水泥窑协同处置要以保证水泥的质量为前提。但在水泥窑协同处置中,氯元素如何去除?还有重金属:水泥煅烧过程中铅、镉、汞等毒性较强的重金属绝大部分挥发进入烟气中,烟气中绝大部分的铅和镉及50%左右的汞被捕集进入窑灰,但是水泥窑窑灰并不按照废物管理,而是返回窑内再次煅烧或直接与水泥熟料混合,成为水泥产品的一部分,这样实质上是将重金属分散稀释到了水泥产品中,增大了其缓慢向环境释放的风险,同时增加了汞向大气环境的额外排放。徐海云认为,环保保护应该是将有害物质浓缩起来,而不是分散掉。将有害物质分散到环境里,这种资源化与环境保护是背道而驰的。
对此,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接受中国固废网采访时也认为,资源化是固体废物无害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但资源化应服从和服务于无害化。只有满足无害化要求的资源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化,否则不过是污染转移、污染延伸或污染扩散,不但对改善环境质量没有积极作用,反而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危害。
在潘功看来,水泥窑协同处置的烟气排放效果相对不错,但其遵守的是工业排放标准,和环保排放并不一致。
虽然有些元素或许短期内检测不出来,但是并不代表其若干年后会一直稳定。处置过程中可能再生毒物和未知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评估和论证。
另外,危险废物对水泥生产系统装备也具有一定的腐蚀和危害,而装备质量关系处置效果,这也是质疑者担心的问题。
二、专业要求和业务性质的限制
从水泥企业大举涉足环保行业的背景来看,一面是水泥行业落后产能淘汰的发展困局,一面是危废处理处置价格高企的诱人前景,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市场就成为一些且有解决错峰生产问题、实现工厂不停产的绝佳选择,或者趁着风口,跑马圈地占地盘,也成为一些技术落后、小规模水泥“漂绿自保”的出路,而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则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对设计、运营、监测等都有一系列要求。
例如对于不满足入水泥窑要求的废物,必须通过破碎、分选、中和、干燥、配伍、混合等进行预处理。同时因为危废等固废分类复杂,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既要懂得固废处置行业法律法规、危险废物各种危险特性和运营全环节的安全处置要求,还需要有固废处理的相关技术和运营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如果跨界的过程中对产业和项目运营不够熟悉,不仅会导致项目运营质量受影响,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而且水泥窑处置垃圾会受到水泥行业波动、季节的影响,与环境公共服务持续、稳定运营的需求不匹配,只能作为垃圾处理的一种补充途径,而不是主业,不是水泥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但环保是个刚需,关系国计民生,讲究连续服务。面对水泥产能过程过剩的情况,自不必说。如果当水泥厂订单不足导致无法满负荷生产甚至停工时,如何保证水泥协同处置开工且持续,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此外,根据最新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共包含46大类479种。而水泥窑协同仅适合约15大类的危险废物处置。这也注定其承担不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危废处理的重任。
三、运营效益和政策支持有待提升
E20研究院曾撰文认为,水泥窑协同处置系统需要完善的预处理环节作为前置条件,对焚烧工艺、系统的物料、尾气达标排放都有严格要求,同时涉及周边环境包括水和土壤等的监测,需要花费不小的成本。这些导致水泥窑协同处置系统的实际运营成本高于预期,实际运营效益低于预期。
随着危废市场日益成熟,以及价格整体回落,市场开始步入喧哗声小的稳步发展期,但企业间竞争依然激烈,一些地方如山东、江苏也出现了一些低于成本价的项目。
潘功认为,这种低价,不算是行业进入低价竞争的状态,而是基于之前价格虚高的理性回落,最终会回归到合理价格。这种价格回归,对于危废处置这样想高度市场化的领域,会起到市场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留下来的企业,将会是在运营管理、成本控制、风险管控等方面更具优势的企业。
对很多行业人士来说,水泥窑之所以有市场,主要还是基于有足够的规模效应来协同,但因为其产能受市场行情动荡的影响,不可能替代其他垃圾焚烧方式,更不可能覆盖全部的垃圾处理处置领域。可现在,水泥窑协同貌似成为“全能”技术,危废、医废、生活垃圾、垃圾、飞灰、土壤修复等,样样能干。
就如前文所说的在土壤修复领域的应用,一些行业专家介绍,水泥窑之所以可以快速地进入土壤修复市场,一是因为异位挖掘难度低、成本低,二是因为在建筑行业内解决近几年来水泥窑运转不足的问题。但实际上从环保的角度,污染物没有被降解,只是被稀释了。在水泥窑处理中,部分有机物高温分解,重金属和高稳定性的有机物会存留在水泥成品中。如重污染的土壤掺烧浓度过高,水泥产品污染残存与人接触的机会高于土壤,会造成健康隐患。而如果长期不禁止这种可能具有健康隐患的土壤修复技术,也会使大量专业的土壤修复单位失去展现的舞台。
在大家看来,水泥窑协同处置作为固废处理的技术路线之一,作为垃圾焚烧的一个补充,是很好的方式。在环保领域,没有最好的技术,更没有万能的技术,任何一个技术在具有独特优势的同时,也有其适用性。从环保的初心出发,即使在具有优势的应有场景下,其中的一些环境风险也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水泥窑协同处置,同样如此,且行且珍惜。(注:原文有删改)
原标题:水泥窑协同处置﹕环保没有“全能”技术 三个问题不容忽视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