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新产业格局下,石化及下游应从这些方面发掘新机会!

2022/7/27 10:53:26
20335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关键词:双碳石化材料
导读:7月26日,“2022中国国际石化及下游产业技术大会”在常州开幕,与会专家就石化及下游的产业及技术趋势发表了洞见。
  当前国际局势不稳定带来了市场的波动,国内经济正迎来疫情之后的企稳回升。能源需求转向让传统炼厂“减油增化”的呼声愈发强烈;大炼化项目产能逐渐释放,C3、C4下游多元化发展需求迫切;“双碳”目标任务紧迫,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在新的产业格局下,怎样快速抢抓机遇,获取新竞争优势,实现产业高质量增长?7月26日,在常州开幕的 “2022中国国际石化及下游产业技术大会”全体大会上,与会专家就石化及下游的产业及技术趋势发表了洞见。
 
  轻烃行业需关注三大问题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党委副书记  刘长城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党委副书记刘长城在致辞中表示,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炼化大国,多种炼化产品产能居于世界前列,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轻烃、芳烃等炼化及下游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高端产品和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大型炼化产能集中释放引发行业过剩危机;老炼厂规模小、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竞争力偏弱;轻烃资源实现高值化利用技术挑战重重。
 
  不过,在“双碳”相关及其他政策的趋动下,一些炼化下游产品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机会。例如,近两年大火的PBAT原料BDO就是碳四下游产品;新能源车的需求增长带动DMC行业的发展;光伏行业的发展引领EVA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可以说,炼化行业机遇与挑战同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傅向升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表示,当前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石化行业下行压力较大,但前5月实现了开门红,增添了实现“稳中求进”总目标的信心。不过行业经济运行仍面临疫情反弹、价格大幅波动以及国际地区冲突等挑战。
 
  傅向升谈及了对轻烃产业链及创新的思考:
 
  1.以轻烃为原料制烯烃是当今烯烃原料轻质化的一大趋势
 
  以轻烃为原料制取烯烃,工艺流程短、投资省、产品纯度高,生产成本最低。因此,近几年乙烷裂解制乙烯和丙烷脱氢制丙烯加速了产业化、大型化发展。目前国内已建成投产20余套丙烷脱氢制丙烯装置,已投产4套乙烷裂解制乙烯装置。另外,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新工艺也受到关注。
 
  2.国内尚需加大技术创新和工程化力度
 
  烯烃在进一步做聚烯烃或其他化学品时,很多套后续的聚烯烃技术和工艺都是采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或工艺包,尤其是生产高端聚烯烃更依赖于跨国公司的技术或工艺包。这一问题亟需重视。
 
  3.原料供应的安全性保障应当重视
 
  烯烃原料轻质化所需原料乙烷,只有美国有余量出口可供应。丙烷脱氢制丙烯所需的丙烷,美国、海湾地区也可供应,存在国际市场或供应方价格高低的制约。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装置我国已投产丙烷脱氢制丙烯装置20余套,已形成产能约占我国丙烯总产能的20%。预计到明年我国丙烷脱氢制丙烯的总产能将超过2000万吨/年,丙烷的供应紧张局面将会进一步加剧。
 
  新型催化剂实现聚合过程的分子剪裁
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孙文华
 
  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孙文华表示,聚烯烃树脂生产技术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国家石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其核心却是催化剂与工艺水平。能否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催化剂研发和产业化成为我国科学家和企业家新历史时期的责任。Ziegler-Natta催化剂是我国普遍研究和使用的催化剂体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与石油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化工研究院是国内最早开展研究的单位,在联合研究基础上各自辽宁营口向阳化工厂,燕化高新和奥达科技公司生产催化剂。都是在三井催化剂基础上,首先完成聚丙烯催化剂,又延伸到聚乙烯。
 
  孙文华指出,现有聚乙烯与期待中的聚乙烯性能存在差距:
 
  现有聚乙烯
 
  • 高分子的属性:分布差异
 
  • 聚合里的缺陷:结构差异
 
  • 催化剂与工艺:持续改良
 
  • 高性能聚烯烃:依赖进口
 
  期待中聚乙烯
 
  • 高分子的属性:分布可控
 
  • 聚合里的缺陷:结构剪裁
 
  • 催化剂与工艺:跨越发展
 
  • 高性能聚烯烃:功能可控
 
  孙文华认为,聚乙烯性能的提升切入点是分子层次设计合成催化剂,并实现聚合过程的分子剪裁。
 
  孙文华团队多年来对后过渡金属催化进行研究,真正实现了乙烯催化过程中微结构控制与所得聚乙烯的分子剪裁。其中,铁钴催化乙烯聚合获得高度线性聚乙烯,镍催化乙烯聚合获得高度枝化聚乙烯(聚乙烯弹性体)。
 
  新一轮周期中发掘新材料领域机遇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CEO 黄音国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CEO黄音国分析了国产替代浪潮下,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机遇。黄音国指出,2025—2030 周期将呈现新一轮大宗材料去产能;新的新材料及精细化工龙头企业涌现;中国企业全球化竞争(出口加剧);科技及绿色发展成为全行业发展主旋律。当前,产业链加速纵向一体化发展,民营大炼化崛起,在规模效应和化工品收率方面高举高打,投产之后的优势已验证。然而在以PX 为代表的大宗化学品将出现产能过剩。企业研发投入将持续增加,高性能材料、改性复合材料、新能源及碳产业在未来10~20年为核心竞争力。2022—2030 年中国化工行业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而创新将是全球包括中国化工企业在这轮周期必须面对的最为重要的转变。黄音国分享了建筑、汽车、电子与通讯、新能源、健康及航空航天这6大化工主要终端应用领域中化工新材料的机遇。
常州瑞华化工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志刚
 
  有机物的气相氧化是一类重要的反应,用于生产顺酐、苯酐、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环氧乙烷、醋酸乙烯等重要石化产品。反应器大型化对于提高生产的规模、降低能耗物耗、顺应绿色低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常州瑞华化工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志刚介绍了大型列管式氧化反应器的设计、制造,提出了大型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的放大设计要点和方法,并介绍了其工业应用的效果。
 
  原标题:新产业格局下,石化及下游应从这些方面发掘新机会!

热门评论

上一篇:【会展】CBC 2022第五届中国生物质能大会暨展览会圆满落幕!

下一篇:关于召开团体标准新闻发布会暨生态环境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动员的通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