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十四五”环境健康工作规划》发布,要求加大环境风险监测评估!

2022/7/30 10:00:58
29538
来源:生态环境部
关键词:环境提升污染防治
导读:2022年7月27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环境健康工作规划>的通知》,要求加大环境健康风险监测评估、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持续探索环境健康管理对策、增强环境健康技术支撑能力、打造环境健康专业人才队伍。
  2022年7月27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环境健康工作规划>的通知》,要求加大环境健康风险监测评估、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持续探索环境健康管理对策、增强环境健康技术支撑能力、打造环境健康专业人才队伍。
 
  目标
 
  紧密衔接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为助推生态环境管理科学 化、精准化发展培育新动能,提供新动力。到 2025 年,基本掌握全 国重点地区高环境健康风险源分布特征,环境健康风险监测布局初 步形成;进一步完善环境健康标准体系,研制一批环境健康风险评 估技术规范和模型计算软件;在 10~15 个地区开展环境健康管理试 点,环境健康管理实现多层次、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打造专业化 队伍,累计开展业务培训 5 万人次;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环境健康 工作的良好氛围,全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达到 20%及以上。
 
  (一)加强环境健康风险监测评估
 
  1.识别风险分布状况。充分利用污染源普查、生态环境监测、排污许可、“三线一单”、敏感区分布、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经济结构以及环境健康调查研究等数据资源,研究构建环境健康风险源识别和区域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指标体系及数字化模型。筛选高风险源清单,结合污染源、污染物、暴露途径、暴露路径及可能受到潜在污染影响的敏感人群分析,绘制风险分布地图,识别高风险区域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提出环境健康风险分区分级管理对策,推动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监管。
 
  2.监测风险发展趋势。分析环境健康风险监测与评估业务需求,结合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编制环境健康风险监测体系建设方案,逐步纳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选取典型地区,试点探索国家、地方、企业多元参与的业务体系与工作机制,关注与人群暴露直接相关的环境要素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监测,优化监测点位和监测项目设置,加强学校、医院、居民区等敏感区域监测点位布设,及时掌握风险发展规律、研判发展趋势。
 
  3.丰富风险评估参数。修订中国人群暴露参数,及时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的影响。根据生态环境管理业务活动涉及的典型暴露场景,细化暴露参数分类,明确使用原则,增强数据的实用性。跟踪国内外农药、高关注物质研究进展,建立有毒有害物质毒性数据库。向社会提供中国人群暴露参数和有毒有害物质毒性数据查询使用服务。
 
  (二)大力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
 
  4.监测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修订《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测评技术指南(试行)》,完善素养测评题库。制定全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监测总体实施方案,建立素养监测工作网络,每个省份建立不少于 6 个县(市、区)监测点。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素养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共享平台和工作机制。监测居民素养水平,把握不同人群素养水平差异、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按程序发布监测信息,促进监测结果的应用,为评价、完善素养提升行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倡导绿色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加强宣传动员,把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作为建设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引导县(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结合日常宣传科普工作制定推进计划,广泛动员单位、社区、社会组织、家庭、个人和媒体参与。重点加大对农村居民的宣传科普力度,结合各地特色挖掘传统生态文化内涵,促进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倡导人们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健康人人有责”的基本理念,培养自主自律的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争做文明风尚的培育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倡导企业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在保护环境、维护公众健康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倡导政府部门强化社会责任,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中率先垂范。
 
  6.搭建多元互动的宣传科普平台。把握宣传、策划、包装各个环节,充分挖掘现代媒体效能,围绕环境健康相关知识,打造以“美丽中国,健康你我”为主题的科普宣传品牌。创造更多科技界与公众交流的机会,支持各类科学共同体、社会组织、学校、企业、社区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利用各类科普阵地,结合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和世界地球日等纪念日,举办竞赛、论坛、讲座、沙龙、展览等多种形式活动,普及传播环境健康知识,展示优秀案例和良好实践。围绕公众关切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积极开展科学家与公众对话,引导公众科学理性认识环境健康风险,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三)持续探索环境健康管理对策
 
  7.推动环境健康风险防控。从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入手,强化源头预防,以对具有高环境健康风险的污染因素主动管理为出发点,鼓励开展将健康风险防控融入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探索,在生态环境标准、环境风险分区分级、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执法等领域开展研究,为建立环境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提供依据。在生态环境管理各项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保障公众健康的需求,总结提炼经过实践检验且行之有效的创新经验,及时推广应用。
 
  8.深入推进拓展试点工作。生态环境部制定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工作指南,指导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推动更多有条件的地区参与试点工作,支持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切、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打造环境健康管理城市,进一步深化上海市、成都市、连云港市、丽水市云和县、日照市五莲县和十堰市武当山特区试点工作。鼓励淮河流域、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成渝地区等地,以化工园区为重点探索开展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工作。
 
  9.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并强化儿童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鼓励人口超过 100 万、经济基础实、建设条件成熟的城市,积极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探索城市儿童活动空间环境健康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构建城市儿童环境健康友好度评价指标体系。依托各类科普阵地,对儿童进行人与自然、环境健康的相关理念及基本知识的系统性普及,促进儿童自觉养成绿色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
 
  (四)增强环境健康技术支撑能力
 
  10.健全完善标准规范。依据《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总纲》,针对数据质量评价、不确定性分析等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通用技术和方法,制定基础方法类标准规范;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化学物质、污染地块等防控健康风险的特定生态环境管理需要,制定管理应用类标准规范;研发一套环境健康风险评估软件工具。开展以健康风险防控为约束条件的环境基准研究,为筛选重点管理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制修订相关标准提供依据。探索构建新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体系,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新污染物,研究调查监测、危害评估、暴露评估、风险表征等技术方法。
 
  11.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鼓励面向环境健康基础理论需求和关键科学问题部署基础研究任务,促进部门间协作,以及环境科学、环境医学、化学、生物信息等学科的深度融合。聚焦新污染物、噪声、大气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防控,深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机理机制研究。引导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遴选一批环境健康领域的创新实用成果,开展技术应用集成化、市场化研究,面向提升污染物溯源和暴露评估的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需求,突破一批检测、溯源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的健康效益评估方法,为环境决策提供依据。
 
  12.加强数据资源管理。依托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和生态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加强环境健康大数据综合利用,系统整合相关调查、监测数据库,健全收集、录入、传输、储存、交流、查询、反馈、分析、利用和展示功能。加强环境健康信息标准化管理,编制数据资源目录,推进元数据注册服务,研究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五)打造环境健康专业人才队伍
 
  13.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充分认识高层次人才在环境健康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以精准化暴露溯源、测量和风险评估为重点,集聚选拔科技领军人才。推动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团队。重视基层科技人才培养,定期举办业务培训,形成持续的培训制度。
 
  14.强化科普人才培养。提高环境健康宣教、科普的能力和水平,组建环境健康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开展宣教人员业务知识培训。以多元化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大对环境健康科普创作重要选题的资助,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创作人才,开发一批科普产品和培训课程。
 
  15.组建专业高端智库。成立国家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中,完善环境健康研究方向布局,支持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鼓励生态环境系统科研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围绕学科领域、行业发展和区域创新联合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研发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促进协同创新。

热门评论

相关资料下载: “十四五”环境健康工作规划.pdf

上一篇:“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动城市基建绿色低碳发展!

下一篇:11条!8月1日,黑土地保护法等众多政策、标准将生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