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赶上人家30年 但颗粒物减排仍不能放松
- 2022/10/24 9:39:11
- 37099
- 来源:环保在线
- 关键词:颗粒物捕集器PM2.5
万众瞩目的二十大圆满闭幕,这期间举办的记者招待会可是信息量爆炸,关注度依然不减。像10月21日刚刚举办的第五场记者招待会,就是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主题的,相信环保人都应该了解了。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介绍,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率达到了87.5%。这不就是近两年大家朋友圈晒的“蓝天”嘛,我国超额完成蓝天保卫战目标,确实令人振奋。就连美国彭博新闻社也曾说,中国7年时间的空气质量改善幅度相当于美国30年的效果。
当然,久久为功的宗旨仍不会改变,并且在“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这个目标面前,我们仍需努力。实际上,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之后,“啃硬骨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就像以前总盯着PM2.5,O3污染悄然抬头,现在兼顾O3,PM2.5指数也有反弹的迹象,可见生态环境保护这项工作是不能放松的,而且越往后越难提升。
为此,我国在工业污染源管控和移动污染源管控上齐下功夫。企业自监测,倒逼清洁生产,查处“小散乱污”,关改搬迁,产能置换,技术帮扶等一系列行动全面铺开,移动污染源则紧盯黄标车淘汰工作,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收紧“黑烟车”监管,实施国六标准等等。
据悉,国六一出,业界都称之为“史上最严排放标准”,直接收紧了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限值,新增粒子数量限值要求,以及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这也是为什么,国六车型会选择配置颗粒捕捉器。曾有数据显示,车载颗粒捕捉器能减少约9成以上发动机产生的烟灰。更有甚者,奥迪还在与曼胡默尔集团(MANN+HUMMEL)试点开发一种新型颗粒捕集器,不仅针对车辆本身,还可收集车辆周围的颗粒物质。
也就是说,每一辆车不仅可以为自己减排,更能为道路减排,即为城市减排看,这种构想无疑为城市打造了成千上万的移动“吸尘器”,现成的小微“空净设备”充斥城市的每条道路。很多人可能会问,是否有意义,撇开经济因素不谈,这种思路对当前“以克论净”的环卫工作以及移动污染源治理来说或许都是好消息。
“以克论净”这个概念很多人应该不陌生,当然也有争议。这个标准提出来的初衷是环卫清洁工作精细化管理的一部分,道路尘土取样方法最早还是由美国环保署提出的,我国在2007年的《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 393—2007)中借鉴了这一点。在试点成功后,“以克论净”走向全国,但也引发了质疑,即是否过于严苛,这也源于部分城市在执行过程中不够人性化。
为此,2022版《城市道路清扫保洁与质量评价标准》(CJJ/T126)关于路面尘土量检测“应在车行道进行,仅用于评价机械化作业的工作质量”的规定由此而生。车行道,扬尘,这要是配上了“移动吸尘器”,还是成千上万的那种,想必对颗粒物指标的进一步下降会有不小的助力。
当然,对于移动污染源来说,其作用就更直白了。目前,我国针对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的专项整治行动一直没断过。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尾气排放一直是大气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比如长沙,上述污染物排放对PM2.5的贡献比例就达到了4成以上。所以说,能够净化外部空气的车载颗粒捕捉器到底作用几何,也能看明白一点了吧。
怎么说呢,是一种思路,但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可能还会面临不少问题,比如成本,比如维护。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卓著却也到了十字路口,“双碳”目标在前,对颗粒物排放、VOCs管控的力度依旧不能放松,期待更多创新路径助力“蓝”图的实现。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